首页

老手艺:指尖上的邵阳

来源:邵阳晚报 作者: 2013-09-24 00:00

夏付兴在九井湾的小巷子里帮客人磨刀

磨刀人:幽深小巷里的吆喝

  邵阳新闻网讯(胡谦 林雨)“磨剪刀嘞,磨菜刀哎……”那带着浓厚乡音的吆喝,在幽深的巷子里一直回响着。童年的记忆里,那一声声的吆喝显得那么韵味,调皮的孩子甚至还要时不时跟着喊上一两句,戏弄着那些挑着工具的磨刀人。而今,社会的发展,磨刀这个传统行业也在慢慢凋零,只剩下寥寥几个人坚守着这份老手艺,偶尔寂寥的几句吆喝在幽深的巷子里,孤独地拖着长长的尾音。73岁的夏付兴,便是这走街串巷吆喝的磨刀人。

记者在九井湾巷子里见到夏付兴时,他正忙着给附近的居民磨刀子。黝黑的脸庞上刻着岁月的痕迹,忙不停歇的双手不知是因为太过用力,还是因为本身的削瘦,露出的青筋丝丝分明。

一条长板凳、几块磨刀石,还有一个用旧的铁盒子装着些许磨刀用的水以及一把刷子,旁边还摆着一个拉链坏了的工具包,这便是夏付兴随身带着的所有家当。夏付兴是邵阳县人,原本是土长土生的庄稼汉子,在老家伺弄着一亩三分地,年纪大了后,才跟随大儿子来到了市区。“我是闲不住,以前在老家时自家的刀、剪子就是自己磨的。现在反正闲着,倒不如做点手艺活贴补点家用。”2000年开始,夏付兴就在市区各个大街小巷开始了他的磨刀生活。“一般是上午出来,下午偶尔出来,但是下雨天就在家休息了。”

每天清晨,夏付兴就带着自己的工具出门了,边走边吆喝“磨剪刀嘞,磨菜刀哎……”“有时候生意好一天能磨上三十多把菜刀,生意差的时候也有五六把。因为不是天天出来,所以一个月也就赚个五百多块钱。”夏付兴指着脚底下的几块磨刀石告诉记者,看似简单的磨刀,其实并不简单。磨刀石有很多种,粗砂轮是用来除锈的,细砂轮是用来打磨的,还有那最为细腻的磨刀石则是用来磨刀口的。经过这般多次地打磨,再钝的刀和剪,也能重新焕发出生机。“每把铁菜刀基本上要磨上十五分钟,不锈钢的就难一点,所以收费也贵一块钱。但磨刀是实打实的,菜刀磨上一回能用上近两个月。”夏付兴说。

尽管夏付兴不常在某个巷子停留太久,但前来磨刀的居民却是很熟悉。蒋阿姨是第二次在夏付兴这儿磨刀了,“菜刀老早要磨了,但磨刀的老是没过来,今天散步的时候看到了,马上就过来了。这师傅的手艺不错。”

“现在的菜刀买一把也不贵,但用不了就换终究有些浪费。磨刀是个老手艺了,真的需要保护一下,搞不好什么时候城市里听不到这些吆喝声了,我们还要补救这门老手艺。”旁边过身的路人,看到夏付兴如斯呼吁道。

覃雅平在自己门口的缝纫机前帮客人裁裤腿

女裁缝:放不下四十年的“老伙计”

  邵阳新闻网讯(林雨 胡谦)这台缝纫机陪在覃雅平身边近四十年了,机身好几处地方早已锈迹斑斑,上线的铁圈都已经被绷直的线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痕。除了老伴和儿子,这台陈旧的缝纫机成了老人最亲密的朋友,它见证了老人脸上岁月的痕迹。

覃雅平是邵阳县人,今年60多岁了,24岁跟老伴结婚后随其搬到了市区,这台缝纫机也就是那时从家里带过来的嫁妆。“以前下田做工太累了,为了赚钱我就自己琢磨着做针线活。”覃雅平说当时苦于没人教她,她只好把那些别人不要了的裤子,沿着裤缝线、裤腿边儿、袖口等一些缝纫线把线给拆了,然后再慢慢地给它缝好,就在这一拆一补中,手工活也日渐精湛起来。

当时手工活还是比较吃香的,多数人家都是裁布做衣服。人们的穿着都很朴素,笑破不笑补,不管大人小孩,膝盖、屁股上常打着补丁。上袜底、跑鞋垫,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儿很多。为了补贴家用,覃雅平开始在市区找活儿来做。由于人生地不熟,基本上没有客源,覃雅平不得不跑到街上转悠着揽活,遇到那种没缝纫机的雇主,还要自己从家里扛着家伙走到雇主家去。有时候路程远,就要起得早,清晨就扛着缝纫机出门,晚上才能回家。“我们是吃过苦的人,所以这些都不算什么,你如果要现在的人去做这个,估计没几个人受得了。”覃雅平回忆说,那个时候做工一天能得两元钱,好在做工时雇主家里都管饱,每个月还是能赚点钱。

渐渐地,有了一定的客源后,覃雅平不用满街跑了,她将自己的缝纫机摆到了家门口,无论刮风下雨,缝纫机“哒哒哒”的运作声都定时在楼道里响起。“我做的喇叭裤很多人喜欢,那时候一条都可以赚两块钱,我有时一天能做十来条。”想着那时候的光辉岁月,覃雅平喜笑颜开。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裁布做衣裳的顾客越来越少,生意也就慢慢冷清下来。现在有顾客,也大多是裁裤腿、缝缝补补的一些细活,一个月也赚不来几个钱。可覃雅平依旧每天把缝纫机搬到家门口,这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大多时候,她就静静地坐着,偶尔有顾客,她就热情招呼下,没顾客的时候,跟过往的几个邻居聊聊天。隔壁有位行动不便的邻居,上楼时需要旁人搭把手,覃雅平即使在忙活的时候也会停下来去帮她一把。

艾栋升正在忙着帮客人修车

修车工:勤劳的双手特别能“战斗”

  邵阳新闻网讯(张颖洁 高原)有这样一双手,它并不漂亮,时常沾满黑乎乎的污垢,但这双手却方便了骑行一族;有这样一双手,它并不芳香,时常带有机油的气味,但这双手却拥有了精良的技艺。这双手,来自于一个温和而热心的人,他的名字叫艾栋升。

每天八时左右,艾栋升就早早来到湘印机附近的一条小巷弄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上午短短的三个多小时,艾栋升就已经修理了六七辆自行车。1992年开始修车,21年的修车生涯,艾栋升早已和邻里打成一片。“这个钱下午给你,现在我没钱,你又不急这一会儿。”“打气筒呢,我自己来,你忙你的。”和一些手工艺者不同,艾栋升并不孤独,他身边总是站着人,倒也不总是那些自行车的主人,更多的是街坊四邻的,过来找艾栋升聊聊天,谈论谈论生活。

艾栋升的手艺精湛,这是没话说的。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艾栋升陆陆续续修了三辆不同类型的车子,而且三辆车有问题的地方也是各不相同。艾栋升干净利索,各种零部件的尺寸了然于胸,迅速解决了“战斗”。正是如此,有些人还特意从江北一路赶来,专门找艾栋升修理。但是这一身技艺,却是艾栋升自己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自行车时,连拆都拆不下来”,艾栋升说道,“老伴以前过来帮忙,但是修的不行,也就没让她来了。”

修车并不是艾栋升的全部。如今的艾栋升身兼两份工,白天修理自行车,晚上则在二纺机搞保卫工作。55岁的年龄,并没有让艾栋升产生休息的想法,他依旧打算为自己的生活和两个儿子的生活打拼一下。“趁着身体还健朗,再多干几年。”

艾栋升装载工具的三轮车,常常放在离他修车地点几步远的地方,为此他修车总是走来走去。对此,艾栋升憨憨地笑道:“三轮车就是我来的招牌,放在显眼处,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我在这里。”

【编辑:马晶】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