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众工作:从“洞口模式”到“邵阳作法”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马剑敏 肖仲琪 2013-10-09 00:00

编者按:邵阳是一个拥有800多万人口,经济欠发达却又正在高速发展的地区,如何长期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道难题。

2009年,洞口县探索性地在村一级设立群众工作站,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这种群众工作法提供了可以借鉴推广的模式。紧接着,邵阳及时总结推广了洞口群众工作的办法。这些探索,先后获得了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2011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视察工作时指出,“洞口县在村一级设立群众工作站,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和基层全局工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加以完善。”

如今,从洞口群众工作经验到邵阳群众工作作法,群众工作在邵阳市已经深入人心,彰显着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蓬勃力量,用群众工作推进和谐邵阳建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小小群工站 干群连心桥

2009年9月,针对群众非正常上访量全省排名靠前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民调排名靠后的状况,洞口县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在村一级设立“群众工作站”,从县乡各部门选派优秀干部组成群众工作队,每月集中三天时间到村和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

这一办法,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洞口县洞口镇大桥村欧阳常平开心地说:“群众工作站,就是等于政府把办公室搬到了我们村民的家门口。”群众工作站的设立,真正做到了让信访工作窗口靠前、重心下移,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洞口县信访工作被动局面很快得到了扭转,连续两年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2012年,洞口党政干部形象民调排名跃居全省第13位、邵阳市首位。洞口群众工作方法的实效性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2010年,邵阳市下发了《关于成立邵阳市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并在洞口县召开新时期群众工作经验交流会。

洞口群众工作经验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开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建国,副省长盛茂林等先后来邵调研群众工作或作出具体指示。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现任国家信访局副局长李皋,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张严等多次来邵指导并推介邵阳群众工作作法。

2012年8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来到邵阳调研,在洞口县竹市镇田心村群众工作站,与工作站队员和乡亲们亲切交流。徐守盛对洞口的作法给予高度赞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这个平台来反映,解决在基层。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法,也是很成功的作法。”

“群众工作站搭建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洞口经验,可学可用。”徐守盛的肯定,即是浓浓关怀,更是殷殷寄托。

2012年9月,邵阳市制定了《关于全面推广洞口经验,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网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基层群众工作机构管理,完善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全力将“洞口经验”上升为“邵阳模式”, 并要求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边实践,边创新,边完善。 2013年7月,我市召开全市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大会,下发了《关于印发〈邵阳市深入开展“推进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加快邵阳发展”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8个文件。

通过近年尤其是近两年的实践,全市群众工作呈现出“各级领导带头,部门齐抓共管,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势头,逐步形成了用群众工作统揽基层全局,推进和谐邵阳建设的新格局。

新邵县寸石镇群众工作站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业务。(马晶 摄)

细密群工网 和谐大舞台

2012年5月,市委书记郭光文深入市区学院路,上工地、进农家,倾听拆迁安置户和基层干部群众心声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们的广大干部要时刻想到老百姓的利益。”

为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邵阳市建立了市委群众工作部——县市区委群众工作部——乡镇(街道)群众工作办——村(社区)群众工作站——组群众工作信息员的五级群众工作网络,将做群众工作的触角向上拓展到市级领导,向下延伸至村民小组。五级群众工作机构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从源头做、全方位做和靠大家做群众工作的网络。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都成立了群众工作部,县市区群工部长兼任组织部副部长;255个乡镇(场)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群众工作办;5903个村(社区)成立了群众工作站;47224个村民小组聘请了65310名民情信息员。

为了改变以往就信访抓信访工作的作法,全市整合各职能部门力量,派干部驻站办公,并明确六项职能,全方位服务群众,群众工作站队员成为广大群众的“便民服务代办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党建工作指导员”、“经济发展引导员”和“政策法规宣传员”,群众工作站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直通车”。

为了更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邵阳市建立和完善了“七种机制”,即“四访一包”机制、矛盾化解联动机制、后续帮扶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民意恳谈机制、便民服务机制和评议考核机制。

从“洞口模式”到“邵阳作法”,群众工作在邵阳市已经深入人心,初见成效。2012年以来,全市群众工作队员共走访群众160余万户,为群众代理信访和代办各类事项23万多件,为民兴办实事3.6万余件,投入各类惠民资金51亿元,帮助6万余名农民实现了就业,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万多起,全市信访总量明显下降。

武冈市外古村群工站定时召开村民恳谈会了解民情民意。(马晶 摄)

人和聚群力 和谐助发展

在邵阳市,5千多个群众工作站遍布城乡,近两万名干部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直面矛盾和问题,助推发展。

干部进村入户,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心贴心为群众释疑解难,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重建了党群干群鱼水关系。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群众主动参与地方发展的决策,自觉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谐环境的维护者、发展难题的解决者。

拆迁超期安置、城管综合整治、城乡交通整治,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群众工作网络反映上来,从方案制定到政策配套,从统一行动到长效机制,群众的意见成为系列决策的重要依据。

五级群众工作网络的建立,让广大干部更加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愿,汇聚民计民智,为加快邵阳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又牢固的群众基础。去年初,针对经济总量不太大、经济结构不太优和效益不太好的问题,我市在全市上下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2.62万条,通过群众工作网络问计问策于民,进一步统一了加快发展的认识,提振了加快发展的信心,明确了加快发展的目标,描绘了把邵阳建设成“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湘桂边陲的物流中心,我省西南的生态屏障、产业兴旺的经济强市、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幸福家园”的宏伟蓝图。

邵阳市用民生理念解决系列民生问题。在今年开展城区交通整治中,邵阳市组织群众工作队员上门对5万多摩的和电动车主进行摸底劝导,城区“限摩限电”做到“哪里有摩托和电动车辆,哪里就有群众工作队员”,确保了“限摩限电”的圆满成功。到今年9月,市区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82%,城区“两抢”案件减少99.6%,广大群众拍手叫好。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邵阳市十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八项进入全省第一或第二方阵,其中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是2009年的1.7倍、2.2倍、1.5倍和2.3倍。在全省绩效考核中,邵阳市荣获全省第五名和大湘西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全省先进。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马剑敏 肖仲琪】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