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网讯(林雨 杨洋)一个用旧了的蓝色环保袋,一个绿色的大个饮料瓶,一只半米多长的水笔,这就是蒋老每天去市区城南公园携带的基本装备。不出意外的话,只要没下雨,上午9时左右,准能看到城南公园门口的人行道上,以水当墨、以地作纸,埋头书写的蒋老。
退休后,一心扑在书法上
蒋老原名蒋长征,年已经74岁高龄了,可看上去身子骨却十分硬朗,气色红润。蒋老先生一直觉得自己写得字不好看,但苦于上班时太忙,没有时间练字,等到退休后,他下定决心要练出一手好字。与其他人不同,大部分人练习书法是,都是从楷书入门,再练行书,最后练习草书,蒋长征却选择从难度最大的草书入手。“因为草书最难,草书你都能写好了,你还怕写不了楷书、行书?”蒋长征说道。由于草书有一套行书标准,为了记住那些标准的草书符号,前前后后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我吃饭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回放这些草书符号,看电视的时候,就拿手指在掌心比划,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只有反复地记忆,好在现在已经差不多都记牢了,基本上只要我认识的汉字,我都能用草书将它写出来。”蒋老先生有些得意的说道。
由于练习量大,为了节约练字的成本,蒋老先生平时练字的时候很少用宣纸,都是拿些废弃的旧报纸杂志来练习,有时候还会将墨汁兑点水稀释,这样可以省出一大笔练字的资金。
无意间,与水笔字结缘
蒋长征于2005年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水笔字,到现在已有5、6年的时间了。当时在城南公园在这里看到别人在写水笔字,写得很好,觉得蛮有意思,便萌发了写水笔字的想法。但苦于当时没有水笔,蒋长征只好跟着他们在旁边边学边用手指比划。七八年前,在沿江桥散步的蒋老,无意中遇到一位写水笔字的朋友,不仅手上拿着一只水笔,而且他身旁的树上也挂着一直水笔,并标注“此笔出售”的字样。蒋长征立马上前询问水笔的价钱,后来,他花了25块钱买了那位朋友手中的那支旧水笔,因为树上挂的那支水笔个头有些太大了,他怕自己写不来。而那支笔一直陪伴到他现在,虽然笔杆上早已缠满胶带,海绵笔头也早已更换了五六个,但这只水笔俨然成了蒋老先生忠实的“小伙伴”,每天都形影不离。
现在蒋老先生,几乎每天都会准时来到城南公园的前的人行道上,在地板砖的格子里写水笔字,常常以草书为主,偶尔也会有路人伫足观看,每当得到路人的称赞时,蒋老先生还会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实则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儿。
想未来,为子孙书写三本字帖
年轻的时候,蒋老先生曾辗转在上海、广州、兰州等地当过兵,军人硬派的作风对他的生活习惯影响很大。要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干劲儿值得年轻人学习。蒋老先生告诉记者,“只要我认定了的事,我就一定要做到,我是一个很务实的人。”蒋老先生希望自己的子孙都能写得一笔好字,于是他现在开始着手为他们亲手书写楷书、行书、草书字帖各一本,方便子孙后代可以临摹他亲手写的字帖来练字。他预计会在一两年内完成这三本字帖的计划。
【来源:邵阳晚报】
【作者:林雨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