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江南路:行走在古老与现代之间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 2013-12-03 00:00

   古老的城墙,斑驳的城楼,历经了千年的沧桑,而今依旧迷人。      它很年轻,建成才不过十余年;它同时又很古老,与它相伴的,是两千多年的古城墙。它便是资江南路,在它身上,传统与现代并存,宁静与动感交织,如今,更是成为不少市民娱乐休闲的首选之地。无论是散步还是跳广场舞,练太极还是江边垂钓,人们在这里,总能够寻找到自己的那一份安宁。  

     古城墙的遗憾    

行走在资江南路,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路旁的宝庆府古城墙了。斑驳的城墙表面,印证了邵阳这座千年古城走过的风霜。据邵阳市文物局介绍,宝庆府古城墙始建于汉代,原系土筑城垣,宋代以后改为砖石城墙,在明、清时期,又经过了多次的修葺与扩建,最长时曾达到4370米,高8.3米,宽约5米。      “以前城墙宽得都可以用来跑马,后来很多都拆了,好多都没有了。”七十多岁的老居民孙先生介绍道。“抗日战争前,这里的城门都是紧闭的,你要出城门,和守城的军人不熟,人家不会让你出来。”据悉,宝庆府古城墙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堪称古代城建防御体系的典范,俗有“铁打的宝庆”之称。而现在仅存1300米,仅剩庆丰、临津两道城门和部分城垣。     提起古城墙,现已退休的原邵阳市文化局副局长何高品不无遗憾,“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市政府搞房地产开发,决定拆掉古城墙,建楼修路,当时的文化局局长坚决反对,还跟市政府领导在大会上吵了起来,最终经过协商,决定保留了城墙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大部分城墙、还有城墙外一些很有特色的民居,都被拆掉了。”       “都是因为当时某些市领导缺乏长远目光,只看到眼前利益。”原文物局局长朱先生同样对古城墙的损毁表示叹息,“在邵阳,包括全国,古建筑被毁的现象太多了,这些损失都是难以挽回的。”如今的资江南路,尽管不少市民都赞誉有加,但朱先生仍旧认为存在着不少瑕疵,“少了一些古典气息”。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2000年以后,市政府终于意识到了古城墙的珍贵,开始加紧步伐,针对现存古城墙进行修葺维护。在2002年,古城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市政府按原貌修缮了现存城墙;到了今年4月底,宝庆府古城墙正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城墙北门口左侧,还专门修建了一个半圆形石块,上面镌刻着《宝庆府古城墙赋》,详尽介绍了古城墙的历史、建造结构和历史意义,引得过往市民争相吟诵。另外,在石块的一侧,还铸建了一排雕像,他们是一个个优秀杰出的邵阳人,如魏源、蔡锷、蓝玉、匡互生、贺绿汀等等,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正矗立在资江边,守望着这座城市。

  名人雕塑成为了资江南路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华灯下的人潮     

白天的资江南路,带着点少女的清新淡雅,舒缓的节奏、和煦的阳光,让在这休闲的人们倍感享受白日的慵懒;夜幕降临,华灯初现,伴随着广场舞者的快节奏,和边上一眼望不到头的KTV,资江南路又变成一位妩媚多娇的女人,可以感受到月下的温柔,也能品味到动感的火热。     今年六十多岁的夏阿姨住在西湖桥下,每天晚上,她都习惯来到资江南路散步、锻炼身体。“现在路变宽了,不像以前,就那么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各种休闲的设施也齐全了,尤其在2007年底开通步行街后,不仅没有堵车,还有巡逻的,安全系数也提升了不少,比以前好百倍都不止!”夏阿姨笑着说。      没有了白日工作上的争分夺秒,也没有了紧绷不放的神经,每到傍晚,资江南路上总会迎来三五成群前来散步的人们。靠近西湖桥头,更有不少活力十足的老头老太太们大跳广场舞、健身操等等。周围一排闪耀着璀璨灯光的KTV,时不时能传来阵阵歌声。一家KTV的服务员介绍道,由于这里消费比较低,下午场最便宜才50元钱,即便到了晚上,十余人的大包加上足够的酒水,也只需花个五六百元,为此也获得了不少中低消费群体,特别是学生族的亲睐。

   资江南路夜景

   资江南路的铜雕像   除了KTV可以唱歌,最近的资江南路,还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他叫小梁,是一名来自广西的流浪歌手,今年刚刚24岁。三年前,他自学了吉他,便开始了作为流浪歌手的生涯。这些年,他走过了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安徽、重庆等多个地方,如今到邵阳已有两个多月了。他的琴声悠扬悦耳,声音优美而富有磁性,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围观,也有不少观众纷纷慷慨解囊。“有时一个晚上可以赚两三百。”小梁微笑着说。他很喜欢资江南路这边的古城墙。“邵阳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这里也很漂亮,如果有机会,也希望可以长期发展下去。”对于未来,小梁也有着自己的设想。           

 老码头的记忆      

依托着古老的城墙和现代化的步行街,走过临津门,越过长长的KTV商铺,便来到了宽广大气的北门口码头。自古以来,它便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尽管经过了拓宽改造,老码头变得更加美观现代,但它依旧承担着古老的功能。       老码头醒得很早。清晨6时半,渡船就开工了。徐老板在这个渡口已经做了好几十年摆渡生意了。不论晴雨,他每天清晨就开始摆渡,一直要工作到傍晚七八时。“码头改造后,方便了很多,以前的划桨船也换成了现在的发动机船。”徐老板说。他每天在资江上来来回回,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都在船上。尽管修建了西湖桥,但还是有不少居民习惯乘坐渡船:江北的孩子要到对岸的向阳小学上课,家长们要来北门口街买菜,北门口一些居民也要去河对岸上班。“这边过渡口会近很多,以前坐船只要五毛钱,最近涨到一块钱了。”一位等船的乘客介绍道。      据老居民孙先生回忆,在50年代,北门口码头还不到现在的一半大小。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边用作挑水码头,当时还没有自来水,沿江居民每天都要从这儿挑水回家洗衣做饭;另一边用作运输码头,当时停靠的船只能把码头占得满满的,好多船都无处可停。那个时候的江北还是农村,很多种菜的,种橘子的,都通过这个码头把菜运到北门街这边来卖。船上运的粮食,烧的煤,以及外来的一些物资,全部在码头上由人工挑上去。在两个码头中间,还有一所小房子,以前修城墙打地基没用完的大块石头也埋在了码头底下。        尽管改造后,码头变得更大更漂亮了,但在李先生心目中,原来码头的石板路比现在的还要好。他在北门口住了六十多年了,对码头怀有很深厚的感情。“我小时候还在码头边上游过泳呢!以前河里好干净的,能够看到河下的石头。鱼虾也特别多,用撮箕都能捞上许多鱼。”环顾周围的资江水,也能够看到河面漂浮着的一些垃圾。“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禁止非法捕鱼,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李先生感慨道。

  【来源:邵阳新闻网】 【编辑:李慧兰】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