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昌带着学生在实验田观察作物生长
邵阳新闻网讯(杨洋 林雨) 在隆回县金石桥镇,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以发明创造为乐趣。 爷爷陈富昌老师今年67岁,去年他带领祖孙三代家庭团队一起参赛第三十三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辅导的隆回县第六中学进行“建造自动出料和自动搅拌沼气池研究”在大赛中获省一等奖,他儿子陈华在隆回县山界民族乡中心学校辅导学生开展“家乡香料植物调查报告”实践活动在大赛中获省一等奖,在金石桥镇中学读初中的孙子陈金标与贺静同学制作的“狭小空间救人‘抓手’”作品在大赛中获省二等奖,在金石桥镇中心小学读书的孙女陈丹丹与贺文杰、李涵雨三人撰写的研究报告“变‘死菜’为‘活体、盒式香料菜’生产销售研究”作品在大赛中获省一等奖。
“曾经我无法释怀父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用全部的时间带着学生做科技发明,甚至为了他热爱的事业冷落了家庭。直到我也开始当老师,我也开始带着孩子们做科技发明,我终于能够理解父亲所有的举动。”陈华回忆着往事感慨道。
陈华全家人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留影
爷爷陈富昌:一心扑在科技发明上
陈富昌1964年大学毕业,为把科技教育带回贫困的家乡,毅然回到隆回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带着学生走在山间、田间、林间搞科技实践。他担任洞下学校科技、劳技教育副校长时,带领师生在劳动教育中开展科技活动,每年收稻谷2500余公斤、收红薯1万余公斤、收生姜2500余公斤,还有蔬菜、鱼塘等创收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减免学生学杂等一切费用。这一切在当时不到十岁的陈华眼里却全都是对父亲的抱怨,“为什么他赚的钱不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情况?我从小都是跟在哥哥后面,为什么他对自己孩子的关心这么少?”陈富昌从来不向孩子们过多的解释,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路,平常也会带着小陈华一起做科技实验。直到如今67岁的陈富昌被学校返聘,仍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2时,他至今都放不下科技教育。
儿子陈华:受父亲熏陶走上科技发明路
1996年,20岁的陈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和父亲同样的道路。陈华的教学经历多彩,先后担任语文、地理、历史、政治、体育、物理、班主任、科技辅导员等工作。由于从小受到科技发明教育的熏陶,加上他接触不同学科的经历,他对带学生做科技实验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希望带着学生体验探索中的乐趣,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完善的习惯,从身边的生活细节中去挖掘可以改善的工具。“高处取果器”是陈华指导学生做的第一个发明,一次带着学生去摘梨子,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要是能够不用摇树又不用爬到树上摘高处的梨子就好了。”陈华灵感一现,觉得这是个能够切实可行的想法,于是他引导学生从摘果子到收果子的过程出发,不断完善想法,最后他们共同制作出了“高处取果器”,这是一个长杆上固定一把剪刀,在剪刀下放置一个口袋用以接住剪下的果子。尽管现在看起来原理很简单,但是这次成功的小发明激励着陈华也激励着这群爱发明的孩子。
在农村做科技发明,或许没有大城市强大的技术支持,但是却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陈华带着孩子们研究环境变化、古树、耕地、野菜、玉米等等农村里独有的产物,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他们跟着陈华去养猪场、去农场、去爬山,享受着神奇大自然赋予的礼物。每一次的科技发明都需要大量专业的资料及实验,面对自己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陈华就发动身边的人调动身边的资源,向专家请教指导。每一个成功的发明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不仅要依靠惊人的毅力,更要依靠勇于创新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魄力。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无数次的失败,很多半途而废的实验让学生很受挫,陈华每次都会带着学生分析原因,下一次该如何改进,并告诉学生们,“我们做人、做事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只要我们能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坚持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我以前不理解父亲的很多举动,当我自己成为一名教科技发明的老师之后,我对他的很多不解都能释怀了。”陈华平静地说道。
孙儿孙女:也痴心于科技发明
陈华的妻子也是一名教师,在生活工作给予陈华莫大的支持与鼓励。由于工作原因,他与妻子、女儿分隔三地,只有到周末的时候才能聚一聚。陈华的女儿现正在读初一,或许陈家的血统里就蕴含着一份对科技发明的热忱,女儿对发明也非常感兴趣,目前已经做成了两个项目。不难想象到,每次全家聚会的主题都是科技发明。交流讨论最近新的想法,正在做的实验,接下来该做什么。
祖孙三代的热忱和执着,不断践行着陈家人的科技发明梦。目前,陈华和父亲获得大大小小的荣誉多达200多项,带过的学生也不计其数,他和父亲花费一年的时间,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与思考写成了一本书——《中小学科技创新研究》,预计最迟明年年初能够出版。
【来源:邵阳晚报】
【作者:杨洋 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