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种植的甘蔗。
热火朝天的蔗糖加工厂一角。
做好的红糖。
邵阳新闻网讯 (记者 邱文丽 通讯员 邱海华)1月初,在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民族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收割甘蔗,眼下,正是熬制甘蔗红糖的高峰期。
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民族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该村占地3.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67亩,山地3200亩,常住人口396户1647人,其中回族占83%,回族文化特色明显。
红糖制作工艺沿袭300年来的作坊生产模式,甘蔗收割后,去叶、去茎尖,洗尽泥沙,榨汁,过滤,除去泡沫,依次进入8口“连环锅”熬煮,刮糖,晾糖,划块,包装,一气呵成。关键技术是熬煮时火候的掌握,8位制糖师各自掌管一口锅,火不停,锅不停,糖浆翻滚,24小时全天候生产。
山界回族乡民族村红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甘蔗汁中的营养成分,除了具备糖的功能外,还富含大量人体必需的苹果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市面上普通红糖高很多,也更加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能快速补充体力、增加活力,所以又被称为“东方巧克力”,这种糖在湘西语系言中也被称为“百利糖”,即对人体有百利之意。在品质和宣传促销的引领下,今年蔗糖售价在15到30元每市斤,是广西机制蔗糖价格的3到5倍,效益极为明显。
2015年邵阳市农业委员会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民族村,三年来,工作队队长左保带领队员根据该村实际,选准甘蔗、百合、“三辣”等本地原有的特色优势产业,投入奖补资金引导、产品广告宣传促销、发放农资推动和技术普及培训的综合办法,将百合加工企业、红糖加工企业、百合专业合作社、单一农户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甘蔗、百合、“三辣”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打造属于本村和具有本村优势的支柱富民产业,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彻底杜绝工作队撤退就返贫的现象。
当前,绵竹甘蔗手工土法制糖产业十分红火,发展来势喜人,全村2017年村内种植甘蔗220亩,在外租赁土地种植160亩,亩产蔗糖约900斤,按照最低的15元每斤计算,实现产值513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115元。创办甘蔗合作社一个,开办手工糖厂3家,创办电商平台3个,60%以上的蔗农都在微信上开展蔗糖产品销售。
今年,工作队又引导村民大力进行深度开发,丰富产品类型,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一是销售糖浆,二是对成品红糖进行造型处理,三是制作附加产品,大力试推姜糖、花生糖、芝麻糖等,四是着力推动特色产品和旅游开发对接,五是建议和支持乡政府2018年举办红糖节。做长做粗产业链条,挖掘产品潜能。
甘蔗适应性强,下种时段长,有些品种种一年可以收获5年,耐粗放管理,收获期长达一个月,为那些劳动力相对缺乏的贫困户留有较长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低,成本低,收入高,是适合该村贫困户发展的好产业。目前,全村72户贫困户, 59户种有甘蔗,9位贫困人口还在糖厂就业。甘蔗已经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