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有水小河满”,这是一个在山村建设扶贫的理念,“大河”是新宁崀山,“小河”是崀山镇双江村。
“不简单、不容易、了不得”,这是新宁一名干部对扶贫工作组的评价,工作组是省旅游局委派到双江村的,组长是唐小龙。
去年3月,当唐小龙与组员李传度入驻双江,他们的理念、热忱还有行动,给该村乃至崀山的发展带来了不一般的变化。
唐小龙(左一)在走访村民
着手细处惠双江
水声潺潺,清风习习,3月20日上午,新宁县崀山镇双江村古色古香的村部中,省旅游局建设扶贫工作组正与村干部商谈着,大家的话语里洋溢着热情,还有对发展的迫切。
“发放民意调查表,制定工作规划,村民反映强烈的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唐小龙回忆起去年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双江村位于崀山外围景区,离核心景区约8公里左右。工作组进驻该村后,依托“娘家”优势,结合新宁县“旅游立县”战略和双江村实际,制定了扶贫规划,从此,开启了“旅游扶贫”的双江新篇章,还有对新宁崀山的新贡献。
村部外,平整的水泥路蜿蜒而上。正是这条今年初竣工、长4.8公里的组道,延伸串起了分散的四个村民小组。“原来的毛坯路,如今已是平整宽阔,走路不用担心了,太谢谢工作组了”,沿途的村民满是感激。
不过,在基础设施上与他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还不止这些,当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水圳改造、水坝修复、山塘整修、河堤加固,当村级老年活动室的建立、饮水工程的完善……工作组留给村民的感激还有很多。
铁皮石斛基地
对于龙正坤来说,感动他的不仅是路。“修公路,是工作组带领大家致富的举措之一”,他是2亩铁皮石斛基地的负责人,上午10时许,他正在大棚里照看他的宝贝。他的基地也得到了工作组的支持和帮助,“看到我搞这个项目,他们非常支持,我就更加有信心了。”
不管是工作组以奖代补的扶持,还是经常询问生长情况,都让龙正坤感受到了信心。“继续发展,扩大面积,3年后产出,经济效益会很可观。路通了,对自己将这个产业推出去很有利,而且外地游客和老板也会多起来。”今年已发展了8户村民,准备再在扩大种植面积。唐小龙叮嘱:“有什么问题要及时提出来,技术力量培养要抓紧”。
挖坑、栽苗、夯实,上午11时许,在该村的下白岩顶,山风仍然清凉,5组村民朱德财和自己的妻子在忙碌着。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在种植着金丝楠木。在这些第一期20多亩的基地里,每亩栽种约2千株,7元的树苗成本在5年后将达到100多元每株。10余户村民以入股形式进行发展,今年准备再增加20亩。而就在该村,在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将发展1千亩的竹柳项目也即将签约……
金丝楠木基地
筹谋大局绣崀山
立足本村,又跳出本村谋划全县;立足传统养殖业,又跳出传统产业谋划旅游产业,既立足本单位支持,又跳出本单位谋划全省旅游行业对口扶持,这是工作组“三立足三跳出三谋划”的原则,也正是唐小龙“大河有水小河满”感言的底蕴所在。
在蜿蜒的公路下,高山峻岭中的一条溪流时而溪水涓涓,时而高瀑飞溅。唐小龙站在溪涧之上俯视着,“漂流项目以镇政府牵头,以就近原则进行招商引资,协调水利、旅游等部门。力争今年夏天开漂。”正是这个辐射5个村的项目,体现着“丰富延伸崀山旅游产品品类,也能带动双江村发展辐射周边拉长产业链”的思路,彰显了唐小龙的崀山情怀。
有人说他是“三不”干部,不简单、不容易、了不得,是因为他在远离省城的偏远山村,在远离亲人的新宁,为着景区发展殚精竭虑。在突出“旅游立县”的新宁,在唐小龙“从面到线到点,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当地百姓的努力下,真正实现旅游扶贫的初衷和目标”的决心中,双江村将丰富着崀山的旅游资源,而核心景区亦将带动着这个山村的发展。
溪涧中,一个惠及5村的项目即将启动
正源于此,不管是唐小龙和组员为着新宁争取到全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强县、创成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还是在建设“智慧崀山、数字新宁(旅游)“项目及扎实开展崀山景区创全国5A旅游景区,倾注着心力,探索着“旅游扶贫”的模式。而在电子商城的开辟,以推广新宁旅游产品、推广旅游产业,核心景区WIFI全覆盖、以提升游客舒适度和便利度……也将在工作组的付出中逐渐实现。
双江水依旧,只是奔腾得愈加欢快。路通了,产业的发展顺了,老百姓的观念转变了,他们或许已经意识到,崀山核心景区外围的双江村,将会同工作组的心力、崀山愈加远溢的芬芳,升腾起不一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