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村规民约》,促动着小山村的和谐与发展;一条“绿洲大道”,牵系着每户村民迈向希望之旅;一座石碑,镌刻着感激立在新修的大桥旁……
这些,在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乡田心村焕发着动人魅力;这些,源自于省司法厅建设扶贫组的进驻。
邹达成在门楼修建现场翻看瓦片
建章立制促和谐
“立足司法系统本职和特性,着重在制度建立方面下功夫。”邹达成如此说。他是省司法厅驻田心村建设扶贫组的组长,去年3月起和组员带着满腔热情、还有和风旭阳,来到这僻远的贫困小山村。
“村民发生口角纠纷或婚姻纠纷等需要调解的,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这是第九条;“保持饮水卫生,不准在水井边一米内清洗脏物”,这是第十七条……这些是田心村的“村规民约”,在涵盖土地管理、社会治安、婚姻家庭等七款共30条的“规约”中,内容细致而全面。“肯定带头执行和贯彻好”,村支书杨贵和如此说。 “村规民约”贴近着老百姓,规范、促动着山村的发展,同样也倾注了工作组的心力。
去年4月至8月,工作组多次召开会议,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人民调解等6项制度,完善了村民主管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规范,制定了《建设扶贫工作组工作制度》等,并上墙入册。
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村里、乡里调整,反复征求意见,村民大会通过,制定了《田心村村民自治章程》、《田心村村规民约》,并编印350册,发放到村民手中。
与村民拉家常
工作组还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充分运用行业资源,制作宣传橱窗进行政策法规知识宣传,着实增强村民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观念,努力提高村“两委”依法治村能力。去年10月29日,组织县司法局在村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邀请县两名法制专家给村民授课,并将编印成册的《法制宣传手册》、《普法教育漫画宣传手册》、《务工权益保护100问答》等资料送到村民家中。同时大力开展人民调解,在田心村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与村群众工作站共协助田心村调解邻里纠纷3起、土地纠纷4起、宅基地纠纷2起、婚姻纠纷2起。驻村以来,村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和打架斗殴等现象。
“下一步将继续增强宣传力度,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让村民在家、在外懂得维权,懂得解决纠纷矛盾。”邹达成言语铿锵。
春风化雨暖人心
3月21日上午,宽阔的巫水河上,田心大桥头的一个门楼正在修建中,原木色的木柱、白色角檐、黛色瓦片,在背景一片油菜金黄前,显得古色古香。这座再过几天就可以竣工的“大门”,是村里打造县城后花园的标志,更是苗寨文化体现和精神象征。
工作组带给田心的感动,紧贴村民心窝的举措自然不止这个门楼。“工作组刚到村里,每家每户走访,6公里外的偏远处也去了”,这是村民的反映;“路修得好,年青人好享福哦”,这是老人的感激;“为了子孙后代,没有怨言”,这是为修路将木房子向后移了一米多村民的支持……
清水桥功德碑
在工作组的引领和帮助下,田心村的“绿洲大道”去年完工,最宽6余米,最窄也有4米,这条3公里的村主干道与同部分被硬化的支道,让田心村民们的心敞亮了起来;平整的桥面、坚实的桥基,那是去年重新修建的清水桥,桥头的碑上镌刻着村民的感激;修缮灌溉渠3000米,帮助9户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修建、具有苗族风情特色、集办公、医疗、远程教育、培训和农家书屋为一体的综合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鼓励村民大造林、栽高产小水果、种高产油菜,发展苗木产业、养殖业、大棚蔬菜……这些,正体现着邹达成的“六字四心”:村民要给力、惜福、感恩,工作组要热心入户、精心布局、耐心协调、尽心落实。
“代代不忘扶贫恩,功德流芳永相传”,这些字刻在清水桥上,与村民刘根兴的话一样见证着春风拂进田心的温暖。“自从2008年洪水之后,我们基本没有走一条好路,原来这里的石拱桥桥头被冲毁,只好用木板搭起来通行。不好走不安全。”刘根兴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当村民自发组织建功德碑时,就毫不犹豫参与了,表达谢意。”
“村风民俗得到了改善”、“致富之门有了拓展”……这些是邹达成的欣慰,又何尝不是这个小山村在愈加和谐、愈加生机蓬勃中前行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