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网讯 5月中旬,在北塔公园资江河畔新建的船舶集中停泊点,绿草茵茵,石桩、防护栏、交通安全警示标识标牌等一应俱全。船主谢先生边麻利地打开铁锁,边高兴地对笔者说:“船舶集中停靠,既安全,又环保,我们跑运输也更起劲了。”
为切实贯彻落实省总河长2号令精神,去年以来,北塔区全面开展“僵尸船”整治,采取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的整治方式和挂图作战模式,合力出击,倒排时间,做到责任清晰、进度清楚、进程加快。
“僵尸船”整治之光,照亮北塔社会和谐发展的黄金水域。
蹄疾步稳勇破坚冰
废旧船只成“弃儿”,大煞风景,河道之伤、汛期之患、整治之难。
近年来,“僵尸船”长期停放在河道,污染了水质,破坏了生态环境。到了汛期,这些“僵尸船”容易出现失控、走锚、漂移等事故,会严重威胁防汛和航运安全。坚持铁腕整治“僵尸船”,是众望所归。
省第2号总河长令要求,各地要确保在2018年3月31日前完成“僵尸船”清理整治任务。
北塔区按省、市要求成立专项清理整治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绩效评估考核范围。全区多次召开动员大会和推进大会,区交通、农林水等相关部门、各乡、街道及各船主守土有责,同心同向。
各部门各司其职,区专项整治办公室、各乡街道坚持每天一碰头、三天一调度,全力以赴抢进度,不断刷新整治速度。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制定了举报及整治奖励办法,并将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与政策下发到各村社区、船主。
谋定而后动。通过这些措施,全区有效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创造了具有北塔特色的整治经验,有力推动了僵尸船清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船一档”抓活源头
看似破旧船只,想要清理干净却需牵扯多个部门。区交通运输局牵头,与全区资江北岸沿线乡、街道等部门联动,科学摸排,将僵尸船处置延伸到源头。
按照“分期分片、集中整治”原则,该区组织工作人员日常巡查,实地登船排查“僵尸船”,做好登记造册等工作;零距离加强产权人、航道沿线居民环保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保护航道设施的法律意识。该区分门别类管理,让“僵尸船”无处遁形。发动群众举报来历不明的“僵尸船”,以便排查摸底;对于已经确认的“僵尸船”,及时调查船主信息,根据登记船号、发布通告等“按图索骥”找到船主;对于处置困难的船舶,该区协助船主拖带至固定水域集中停泊,再进行集中拆解处置。联合工作组走遍了资江北岸沿线10多个村社区,对“僵尸船”摸排情况进行了全面记录,并现场喷涂编号,建立档案,切实做到有图片、有文字,“一船一档”。
铁腕整治彰显新作为
全区共摸排出66艘“僵尸船”,其中有16艘沉入资水,在全市僵尸船拆除处置工作中任务最重,且时间紧迫、天气寒冷。
为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清理整治“僵尸船”,该区采取了定点拆除、逐步推进的方式。“先将船只推到岸边,然后由人工辅助机械拆解、粉碎,最后运出现场。”副区长周玲介绍,对“僵尸船”进行拆解、打碎除了便于运输,更是为了防止“僵尸船”被再次利用。
今年初,该区在资江北路小游园旁对7艘“僵尸船”集中拆解切割。与船主沟通协商后,执法人员决定将船立即拖离,上岸切割后交由业主自行处置。由于船体宽、吨位大,单凭拖船无法实现拖曳,执法人员决定用人力辅助拖船进行顶推作业。几个小时后,僵尸船被成功拖离。
集中切割行动与大量细致的政策宣传,为全区僵尸船治理打开了突破口。一些船主主动配合,积极支持。经确认,船主胡志锋在资江北岸茶元头街道茶元头村河上桥地段有7艘“僵尸船”,其中,4艘已沉入资江。利用冬季水位下降的时机,胡志锋于1月中旬租来挖土机,挖土方、铺卵石、建便道,执法人员现场配合,成功将沉入河中的僵尸船打捞上岸。
该区“僵尸船”整治工作提前一个月完成省定任务,获市里充分肯定。截止今年3月底,66艘“僵尸船”成功上岸拆解,做到了“不留任何死角,不放过一艘‘僵尸船’”。并新建2处船舶汛期集中停泊点,加固维修1处渡口,对6个码头更换了20块安全标牌、砌了石桩,在区内4个主要码头修建了8个船舶固定桩位,实现2017年非法码头整治率为100%,助力保护水域环境,建设秀美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