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武阳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绥宁县机收杂交水稻种子(资料图)
邵阳新闻网讯“去年种了3亩,每亩纯收入2800元左右;今年增加到25亩,收成好的话,就能还上建房子欠下的5万元钱。”6月下旬,绥宁县唐家坊镇曾家湾村的贫困户曾令伟正在自家制种田里除草。尝到了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甜头后,曾令伟今年扩大了租地规模,着手大干一场。
雪峰山下,神奇沃土。绥宁县凭借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多年的坚持,成为国内少有的两系制种生产优势基地。目前,绥宁制种面积、单产、总产、总产值长期保持全国前列,被袁隆平院士称作“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
与普通种植水稻不同的是,水稻制种产业相对来讲收入较高。绥宁县杂交制种每亩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在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大力发展制种产业,绥宁县相继出台多项文件政策,推进公司与县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双见面、双沟通”机制,全县扶大扶优扶强5至6家种子生产企业在县内建立稳定的基地,实现优势基地与优势企业高度融合。
绥宁县将规划涉及到的13个乡镇制种区内的15万亩水田面积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范畴。目前,绥宁基地已成为隆平高科、科裕隆等优势龙头企业的最大生产基地,年生产面积在5万亩以上。
与企业合作,绥宁杂交水稻制种在销路上有了坚实保障。2015年,绥宁县与隆平高科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明确隆平高科每年在绥宁县制种面积达4万亩以上、产值1亿元以上,合作建设绥宁隆平高科杂交水稻加工物流中心、制种实验示范中心、农民培训学校以及杂制种基地种子生产信息平台等项目。
“我们负责每个村的技术指导,并在肥料上给贫困户垫支,同时签订订单保底收购。”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绥宁唐家坊基地经理朱小华介绍说,隆平种业为贫困户提供技术、资金支撑和收购保障。
近年来,绥宁县政府通过引导,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大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模式,与当地村委会、制种户、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了种子生产基地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唐家坊镇拥有1.2万亩杂交水稻制种田,是绥宁主要制种基地。制种大户唐家坊村的汤明义从2012年包下了132亩,2017年扩展到600多亩,今年又增加到700多亩。雇请14个贫困户参与稻田管理,人均每年发放工资1.4万元。
2015年至今,绥宁县以租赁、代种、入股方式进行土地流转,面积累计5.2万亩,发展制种大户10324户,其中100亩以上的有36户、制种专业合作社36个、农机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10个。
绥宁县还抓好制种技术服务和指导,合理安排制种组合和生产时段,确保制种业技术保障到位,促进产业稳定、品质提高。
2015至2017年,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6.65万亩,总产量6550万公斤,总产值34.7亿元,种子质量合格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
绥宁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打造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园目标,建立制种产业信息和制种技术创新“两个平台”。2015年7月,绥宁县采取政府与企业基地共建模式,在隆平高科武阳基地建成“杂交水稻种子机械烘干示范中心”,为制种大户提供3000多亩种子机械烘干条件。同时与隆平高科合作计划进行种子“不落地”干燥和收购的尝试,探索向制种农户收购湿种子烘干加工新模式。
绥宁“金种子”,富百姓,传天下。2017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面积达到9.39万亩,种子总产量达到2.4万吨,总产值12.6亿元。形成了省道221沿线的百公里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带,辐射带动2.6万户12.4万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