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风光旖旎、民俗奇特,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的花瑶长期与世隔绝,虽为瑶族,却不知瑶族鼻祖盘王为何方神仙。这里还有一位不住常委楼的“哥男”(瑶胞对老人的称呼),他,就是被大家誉为“瑶山杨善洲”的退休干部奉锡耀。
年过八旬的奉锡耀,担任过隆回县的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后,他不恋舒适的城市生活,把家从县委常委楼搬回虎形山瑶族乡茅坳村的吊脚楼,带领乡亲们移风易俗、发展经济。他的事迹,和瑶乡的巨变一起为世人称道。
立下愚公志,铺筑致富路
那是1994年5月,时任湖南省省长的陈邦柱爬上了“湖南的西藏”——虎形山。省长为气候恶劣、满目荒凉的高寒山区虎形山的发展担忧,他征求陪同考察的奉锡耀的意见:“老奉,你是瑶山通,有什么高招让瑶乡早日脱贫致富吗?”不喜多言的奉锡耀沉默片刻,坚定地说:“省长,我回来领着大伙干!”按照当时的任职要求,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可以延迟一段时间退休。可是,送走省长后,奉锡耀就向组织请求退休回乡,带领乡亲们改变瑶山落后面貌。
这年冬天,退休申请一批下来,奉锡耀就卷起铺盖回了家。他先在自己村里试点,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商讨治穷对策,决定根据茅坳村荒坡多、农田少的实际,先修建一条水渠,把水引到茅坳,然后开荒造田,解决吃饭问题。盘子定下后,奉锡耀克服年老体弱、妻子常年卧病的困难,第一个把铺盖背上山,在荒凉的山坡上搭个帐蓬安了家。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经过两个冬春的奋战,修建水渠5公里、河坝2座,把清泉引上了山坡,改善了380亩水田的灌溉条件。同时,新开垦旱涝保收梯田50余亩,当年全村新田老田共增产粮食4万公斤。解决了吃饭问题,奉锡耀又带领村民修通村级公路2.5公里,缓解了困挠瑶民千百年的“行路难”。
奉锡耀懂得,在瑶山,开渠造田,扩种水稻,虽然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是要致富奔小康,必须根据当地气候和资源特点,转换思路,更新观念,念活“山”字经。于是,他跟村干部合计,组织村民到邻近的龙坪、富寨等地参观学习反季节蔬菜和金银花栽培技术。取经归来,他率领家人,翻挖出自家的8亩多荒山试种反季节蔬菜。自家试种成功后,他外出联系销路,引领群众发展订单产业,使种植反季节蔬菜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财源。早在退休前夕,他就率人在瑶族乡做过调研,赴省、市汇报,争取上级扶持,把金银花产业作为瑶族乡扶贫开发的重要项目。退休后,为了调动瑶族村民种银花的积极性,他毅然带头种植。在自己受益后,他同村委会一起,制定了茅坳村金银花五年发展规划,号召每个村民每年新增银花100株。他手把手传技术,给困难群众送资金、送苗木,在他的带领下,茅坳村仅金银花一项每年收入200多万元。如今,金银花成了虎形山乡的“摇钱树”,该产业成为当地过10亿元的支柱产业。
“瑶汉一家亲,家和万事兴”
虎形山瑶族乡是瑶汉杂居区,受封建社会民族歧视的影响,加上瑶、汉生活习俗存在很大差异,相互间不时引发矛盾。奉锡耀在位时,主持处理过数起瑶、汉同胞的群体性矛盾,切身感受到瑶汉不团结制约了瑶山的发展,经常跟乡亲们讲“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教育大家团结互助。退休回家后,他自掏腰包办起了法制宣传栏和法制简报,向村民宣讲民族政策和有关法治信息。一有瑶汉矛盾发生,他总是第一个赶赴现场,凭自己的威望和经验,耐心说服劝解,化解民族矛盾。如2008年4月,县政府决定在虎形山建设“瑶族风情园”,选址牵涉到瑶胞的坟山,需迁走68座祖坟。瑶民笃信“瘪皈”,死活不肯迁移祖坟。而在这里施工的汉族民工却不注意尊重瑶族同胞的习俗,随时可能诱发矛盾。为了保存瑶族文化,发展瑶乡旅游经济,同时防止引发瑶汉矛盾,奉锡耀花了两个来月的时间,不分昼夜地跋山涉水、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使瑶民思想通了,个个愉快地和政府签订了迁坟协议,施工得以顺利进行。而今,在虎形山瑶族乡,只要发生民族矛盾,都会有奉锡耀的身影出现;只要奉锡耀到了场,没有协调不好的民族矛盾。
瑶族长期受汉族歧视,瑶汉禁止通婚。族内婚姻不仅使瑶汉隔阂越来越深,也造成人口素质下降。奉锡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逐个找德高望重的“哥男”谈心,促成了“虎形山瑶族乡民俗改革理事会”的成立,制定了民俗改革章程,规定了婚庆、寿宴从简,鼓励瑶汉通婚。如今,不少瑶汉青年喜结良缘,实现他多年倡导的“瑶汉一家亲”的理想。
关注民族政策,关心民族干部
退休后,奉锡耀深入调研,向党委、政府提出完善和落实民族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聘请他担任督导员,对他的建议十分重视,逐条进行了研究和采纳,在瑶族地区实施减免各种税收,发放各种扶植资金,为瑶族乡中小学生减免学杂费等特殊政策措施,如县财政每年都给在县重点中学读书的瑶族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费。2000年,他起草的对少数民族实施特殊政策的文稿,受到了市、省和国家的表彰。
由于奉锡耀等人的积极助推,该县党政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形成了积极扶持少数民族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政治上真正实现了平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士当上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少数民族人口较集中的村、组,涌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经济扶持力度,在扶贫开发、基础建设、文教卫科等项目的安排上,尽可能向少数民族群众倾斜。
为教育瑶族青年干部,奉锡耀经常给他们讲党的光辉历史,讲老一辈瑶族干部艰苦奋斗的故事,鼓励他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早些年,乡里有一名年轻有为的瑶族干部多次请调去县城工作,但是,乡里发展需要他,瑶族群众拥护他。奉锡耀听说后,主动找他谈心,指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怕艰苦,想清闲的错误思想,坚定了在瑶乡建功立业的信心。现在,该同志成为了瑶乡的骨干力量。
为解决瑶族人才奇缺状况,奉锡耀多次到省、市争取定向招生指标和招干招工单列指标,并推荐了一批年轻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