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寂寞中坚守 “铁笔丹青”别样红

来源:邵阳晚报 作者:陈贻贵 2014-06-11 11:29

画面中砖木结构瓦房错落有致,雄伟的宝庆府古城墙屹立于资江河畔,北正老街上的米粉店、粮油店等各种商铺林立,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或行色匆匆,或闲庭信步,或悠然自得,人物百态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描绘邵阳旧城老街繁荣景象的宝庆竹烙风俗画作品《宝庆印象》,是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唐文林历时3个多月才创作完成。在2013年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上,该作品一举夺得百花奖铜奖。“我从事工艺美术工作二十多年了,参加过很多设计比赛,也获得过很多大奖。但这次我第一次送竹烙画参赛,没想到获奖了,特别高兴。”5月18日下午,在自己的烙画工作室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湖南工艺画大师、市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唐文林指着这幅获奖作品,自豪地说。

●学者寥寥 由研究竹烙画转向创作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烫画”、“火笔画”,是利用烙铁的温度和运笔轻重的变化在竹板、木板、宣纸或者其它材料上熨出烙痕的一种画法,是我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画面古朴典雅,烙绘的题材大多与花鸟、人物、山水相关。

说到烙画不能不说到宝庆古城,在中国历史上,宝庆是一座文化悠久、人杰地灵的城市。至于邵阳什么时候出现烙画,并无史料记载,但在清末及民国的一些家具表面上,就曾经流行烙绘山水花鸟等题材。宝庆竹烙画是宝庆竹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邵阳竹艺厂也曾经开发出烙画出口产品。邵阳竹艺厂已故老艺人刘德义就是以在竹簧上烙画见长,他绘画功底深厚,工艺精湛,曾创作出一批很有地方特色的烙竹作品。由于宝庆竹烙画的独特性,宝庆竹刻在2006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就把烙竹纳入到宝庆竹刻申报书里,作为宝庆竹刻的一个特殊技法门类进行申报。

科班出身的唐文林主攻的是工艺美术,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的研究及收藏工作。近二十年来,他收藏了大量的工艺美术品包括木雕、竹刻、蓝印花布、挑花、泥塑、民间家具等,共计20余种3000多件。此外,他还收集了民间工艺美术专著500多册,邵阳老照片2000多张。

唐文林坦言,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他对宝庆竹刻及其艺人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上世纪90年代,唐文林在研究中发现从事竹烙画创作的艺人和传承者寥寥无几,仅有邵阳竹艺厂刘德义和新邵县电影院退休美工刘中和苦苦地支撑着。“竹烙画属于宝庆竹刻中特别小的门类,大多竹刻艺人更愿意从事代表传统主流的竹簧雕刻,对烙竹画便无暇顾及,加上烙竹对绘画基础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基本上没人愿意学习了。”唐文林感慨道。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唐文林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在竹烙画上创出一番新天地,挽救即将消亡的宝庆竹烙画。“如果大家都不去学,宝庆竹烙画就有消亡的危险。从理论研究到创作实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带动其他人学习宝庆烙竹画。”说起当初的决定,唐文林如是说。于是,他买来了电烙铁,搜罗了一些竹板,开始研习宝庆竹烙画。

然而,在竹材上烙画和在纸上绘画有着天壤之别。刚开始,使用电烙铁不专业,又掌握不好火候和力度,唐文林经常把竹子烙糊了。直到学会控制烙铁温度,才逐渐摸到了门道。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唐文林的烙画技艺突飞猛进。

●技艺高超 电烙铁在竹材上“跳舞”

 唐文林介绍,竹烙画最重要的就是搜罗竹材然后进行加工,这项工作耗费时间最多且选材十分严苛。“邵阳虽盛产竹子,但好竹料不那么好找。竹料要求竹节长的,不能有小疤、被虫咬过,有斑点、发黑、一头大一头小的也不能用。”在学校,唐文林是一名骨干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但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到处托关系找烙画的竹材。“一次,我费了很大劲,一车竹子中才找出两三根合适烙画的竹料。”唐文林回忆说。

唐文林说,烙竹画先要画好画稿、搜集素材并加以提炼,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在选好的竹材上烙绘,因此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也需要炉火纯青的“烙功”。拿电烙铁在竹板上书画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竹烙画比画画难就难在,电烙铁靠近竹材之前要先想好,做到胸有成竹,动手后不能再犹豫,下笔要肯定、位置要准确。”唐文林解释说,更重要的是烙画是个“精细活”,细至眉毛、眼线都要以电烙铁的轻重缓急来把握。多年的绘画基础和潜心钻研,赋予了他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使他掌握了烙画制作的技巧,众多的人物、山水、鸟兽活灵活现地显现在他的烙铁之下。

 ●关注老街老巷 寂寞中的坚守

唐文林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自己的国画功底,用烙竹画创作了一些具有湖湘特色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反映邵阳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的题材,如《宝庆印象》、《中河街旧影》等。在他的铁笔下,关注最多的是邵阳的老街老巷。“邵阳有着2500多年历史,这些历史通过什么来体现呢?老街老巷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者。中河街、北正街等一些老街曾经是宝庆佬最引以自豪的靓丽风景,在这里拍摄过电影《路漫漫》,这些美景曾经是我们美好的回忆。”唐文林说。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老街已经永远地消逝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于一些即将消失的老街老巷、老建筑,唐文林将其记录下来,并通过(宝庆)竹烙画的形式进行展现。唐文林称,他打算创作一幅《荷香桥老街》,参加明年5月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学会展览。除了关注古街古巷外,他还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和民间技艺,通过竹烙画的方式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出来。“如爆米花技艺和一些少数民族祭拜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它终究一天会从我们视线中消失。我想在消失前,用这种方式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美好的东西。”

随着宝庆竹烙画艺人刘德义、刘中和先后过世,目前仅存唐文林一人在坚守着宝庆竹烙画这项民间技艺。为了传承宝庆竹烙画这项传统技艺,唐文林带了4名学生,其中1名研究生、3名本科生,并将宝庆竹烙画项目作为湖南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申报,目前已经申报成功。唐文林坦言,竹烙画全部为手工制作,创作的过程是枯燥又寂寞的,即便如此,他并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

“烙画在国内是新兴事物,下一步我还要研究在土纸上烙画,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宝庆竹烙画、从事竹烙画制作,让这一濒临灭绝的工艺得以传承,同时让更多的竹工艺品能够走出邵阳、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对于宝庆竹烙画的未来,唐文林充满了信心。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