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大会。
天将迎台。
目连救母故事源于佛经,西晋时期传入中国。唐代中期,产生了说唱形式的《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北宋时期,京都汴梁(即开封)出现了杂剧《行孝目连救母》。明代戏曲家郑之珍整理100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张照的《劝善金科》进入清宫内廷演出。
元末明初,以目连戏为代表性剧目的弋阳腔传入湘南,经与当地的语言、艺术、风俗、宗教相结合,而形成具有浓郁特色的祁剧目连戏,从此便在湘西南广大地区流行,邵阳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
祁剧目连戏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被称为祁剧高腔的“戏祖”、“戏娘”,在全国众多的目连戏中,它有相对的完整性,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它不仅在我国许多目连戏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文化领域内也有重大影响。
祁剧目连戏曾多年停演。1984年,由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组织40多名祁剧艺人,在祁阳县进行过《目连传》内部演出,共演出73折,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了录像,留下了累计24小时的音像资料。自1996年始,省祁剧院排演了《目连传》中的《奈何桥》,由吴剑兰、陈韬、肖笑波扮演刘青提,先后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和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比赛中获奖。
2006年,省艺术研究所和省祁剧院联合整理排演《目连救母》(浓缩本)在湖南省艺术节中获特别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和九个单项金奖,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