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证过边疆的荒漠、稀树、戈壁与高山的视觉震撼,曾甘当军嫂随丈夫义无反顾北上边疆安家兵团,曾与少数民族的学生在艰涩的维吾尔语中探讨各科知识......邵阳市教师历小凤将人生中最美好的二十年时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不管身在繁华宝庆还是西北边陲,初心不改的依旧是教书育人的执着。
跨越山河,边境线上“当老师”
在2005年,历小凤参加新疆首批特岗教师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光荣的边疆教师。历小凤在疆就职学校位于天山脚下的帕米尔高原上,这里常年干旱、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第一次去学校(阿扎克乡小学)报到,看到的是:土泥木桩的矮围墙,黄沙砾石的小操场;门窗桌椅虽是纯木的,但看不到一丁点油漆。她自然就成了这个学校的第一位汉族老师。
班里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她经常强调,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团结、互相关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女孩开力买是她以前的学生,小时候言行较偏激,个性很强,学习成绩差,也不爱与同学交往。于是她经常和风细雨地反复开导开力买,鼓励开力买克服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就这样,在老师们的关爱下,这个倔强的小女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的学习成绩快速上升,性格渐渐变得开朗,主动融入集体中,在后来的期末考试中竟然进入了前三名。从那以后,开力买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每学期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如今已是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每到节假日都会给历小凤打电话问候。开力买的父母为此很是感动,特意送给历小凤一面写着:“不辞辛苦育人,真诚无私奉献”的锦旗。
回乡从教,开创德育新局面
2018年12月18日,是历小凤印在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日子。这天,由于丈夫退伍转业,历小凤只能道别执教13年的学校和感情深厚的学生,调回老家新邵,在该县芙蓉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但幸运的是,她依旧身在最热爱的教学岗位上,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调整好心态,继续走上三尺讲台。这时,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历小凤,对待学生的教育深知“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己的言谈举止,既处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又处于学生的效仿之中。所以,无论是课上课下,她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班里开始有人主动捡起身边的垃圾、主动早晚开关电灯、主动与老师打招呼。
“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历小凤转化学困生最深的六步经验法,是她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中逐步探索出来。历小凤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她深知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更要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班上有一位叫小翊(化名)的学生,四年级时父母因生意失败,因债务较多只能都外出打工,小翊则由奶奶照顾,小翊慢慢地沉迷于手机游戏,时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上学。经过她的多次上门家访做思想工作,最终小翊保证不再逃学,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成绩越来越优秀。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她还兼顾着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她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
示范引领,续写教育新篇章
教育界有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历小凤深以为然。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坚持业务自学,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她常向同科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她追求的境界。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位同事的热情帮助下,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她曾多次被评为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撰写的论文在省、市、县获一等奖;辅导的青年教师也在市、县级比武中崭露头角;2013年被评为“好军嫂”。
从教20年来,历小凤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热爱的教学工作和可爱的孩子们,从鱼米之乡到戈壁荒漠,从繁华宝庆到西北边陲,再从老师、军嫂还有母亲的多重身份的转变,她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但是她小小的身躯会贡献出大大的力量,把教育优质资源传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 刘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