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心无旁骛,志坚智达——厚积薄发的书法家李爱民

人物简介

李爱民,1972年3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公益事业部部长、五体书法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展、湖南首届中青年书法展(提名奖)、湖南省首届草书展、湖南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展,荣获邵阳市第八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奖。



名家评论(一)

因为爱而心无旁骛

——爱民印象小记

范晓亮

李爱民,身材敦实,与人交往略显腼腆,这是我认识他几年来的印象。

2019年湖南省书法院开办书法(隶书)高研班,有幸和李爱民成为同学。一天午休他喊我去教室创作省书法院要求的公益作品。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当时创作的是竖式四尺整张作品,我原以为他写两次过得去就可以交差啦,结果我全神贯注地看他写了近3个小时,而他心无旁骛一遍又一遍书写着他总觉得不满意的作品,写完才想起了我的存在。

刘熙载《艺概·书概》言:“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此言在他身上颇为契合。

广涉博取厚积薄发。九十年代中期,爱民为了系统性掌握学习方法,提升鉴赏与自学的能力,订阅了很多书法报刊、书籍。《书法史》《古代书论》是案上日常读本,古代经典与当代名家的作品与文章,大大开拓了他的眼界,对碑帖的认识也多有感悟,此期间他广涉博取,由唐入晋,于“二王”用功颇勤,又下溯宋元、明清诸家,兼容互济,形成了以“二王”为基,宋人为态的行书风格雏形。近年他将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尤对“旭素"大草情有独钟,旁涉徐渭、王铎。观其作品用笔线条沉厚,遒劲灵动,结字恣肆多变,常有逸趣,墨色丰富,枯湿浓淡,燥润相间,章法多重视整体气息,兼顾细节的把控,参差错落,酣畅淋漓。这个不善交际显得有些木讷还执拗的气质男人,近三年连续多次入展中书协主办的国展,而他所有成绩的取得,正是他广涉博取厚积薄发的结果。

用心用情传习书法。为帮助邵阳书法爱好者提升水平,他建立了蒲石国艺馆,这是一个成年人传习书法的专业交流平台。他将“传承中华国粹·弘扬先进文化”作为书法教育追求的宗旨,并坚守以“专业态度·奉献精神”为教学理念。他根据成人书法学习的规律和实际需要量身打造教学内容。目前,在这个平台上学习的学员,大部分在省、市、县三级的各项书法展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无私无悔向善爱民。自进入邵阳市书协主席团任副秘书长起,他就负责公益部,在曾伟子主席和主席团的指导和支持下,文化惠民、书法扶贫、创文宣传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他本人还组织和参与了送春联、送福字、公益讲座、公益看稿会等活动,足迹遍布校园、社区、乡村、企业。

祈愿爱民书艺精进,直挂云帆济书海。

(范晓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南大学艺术专业研究生校外兼职教师,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特聘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南省褚遂良书法院书法家。)


名家评论(二)

李爱民印象

曾伟子

李爱民,名字毫无个性,长相毫无特点。

如果你没看过他的草书,基本上,你不大可能记住他。事实上,三年前,我也完全不知道邵阳书法界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按照古龙武侠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这种人,往往是很可怕的顶级杀手。事实上,爱民确实是很可怕的。在邵阳老城区某个小弄子里蛰居多年的他,三年之内,第一年杀入全国第四届草书展,第二年杀入全国第二届大字展,第三年杀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从此邵阳书法圈,无人不知李爱民。

同道朋友都知道,书法国展,就是翰墨林的武林争霸,就是书法界的华山论剑。名列国展,是多少江湖儿女的梦,是无数墨客骚人的痛。而爱民,短短三年之内,数次引领风骚,笑傲书法江湖,究竟是何缘故?

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小时候的爱民同学,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看到邻居家的小哥哥小姐姐居然会用毛笔写字,心里老大不服气。回家翻箱倒柜,翻出几张印有书法的小书签。于是依葫芦画瓢,倒也像模像样。当然,爱民同学当时没有意识到那幅开笔之作在四十年之后会有收藏价值,随写随弃,令人扼腕。

爱民正儿八经拜师学艺,是初中毕业之后的那个暑假。在邵阳市第三中学陈硕老师的辅导下,他从唐楷入手,由点画开始,走上临帖之路。可惜的是,此后数年,爱民同学由于没有处理好书法学习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高中毕业之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没考上,麻省理工、哈佛大学也没报名。不服气的小伙子,只有靠自学成才了。他节衣缩食、四处购书,古代碑帖、经典书论,渐渐塞满了他的蜗居。由唐入晋,由楷而行,由行而草,旁及篆隶。书法,成为了李爱民唯一的追求,融入了李爱民全部的生命,为他近年的厚积薄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现在说重点。

很多书法人都说自己小时候“幼学翰墨”,长大后“转益多师”,我也经常是这么自吹自擂的。但是,这并不能解释李爱民的成功之由。书法界,幼时习书的人并不少,天资聪颖的人也不少,勤奋用功的人也不少,但是学有所成的人并不多。

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坐十年冷板凳。而李爱民,坐了二十年的冷板凳。

他失业多年,且不经商。没有钱、没有权,长得一般一般,小姐姐们以前(不是现在)也看不上。所以,很多很多年,他没有交际,没有应酬,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

甚至不说话。

只有写字,一遍一遍写。写了再看,看了再想,想了再写,一遍一遍写。把所有的思考,所有的挣扎,所有的呐喊,都化于笔尖,溢于纸面。草书是他的最爱,一笔在手,不必有酒。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外表越沉静,内心越狂野。

远离了灯红酒绿、远离了纸醉金迷、远离了物欲横流,一个人才能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仰望到圣人的精神殿堂。李爱民,在冷板凳上一坐二十年,我觉得,这,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当然,爱民现在是中国书协会员,市书协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这都不是冷板凳了。我期望,他既能甘于坐“凳”,又能勇于攀“登”,不忘来时路,达到新高度。

(曾伟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名家评论(三)

志坚智达贵有恒

——李爱民印象与作品欣赏

佘焕晟

去年九月的一天,笔者与文艺界几位朋友在“叶芝茶楼”品茗,文人雅聚,众说艺坛趣事。坐在一旁的山水画家胡建国在他手机里翻阅一幅参加届展笔试的书家照片向笔者介绍“这位你认识吗?他叫李爱民,他的书法作品这次上了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而且,入展的作品是草书,厉害……”

这是笔者初闻李爱民的名字,并惊叹他书法上的造诣。

几天后,笔者在“叶芝茶楼”偶遇李爱民,并与之相视而坐。初识爱民,于想象中的形象相差甚远,他没有草书书家那种“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放浪不羁的精神特质。他很腼腆,甚至显得有些木讷,个头虽不高,但很敦实,留着平头短发,一脸的古铜色肌肤不时泛起玫瑰般的绯红,怎么看也不象一个书家,但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圆鼓的脸颊、浓黑的双眉却透露出一种刚正不阿的风骨与执拗。爱民寡言,不善辞令,但有问必答,与他一问一答的交流中,断断续续讲述他学习书法的过往。

初学书法,是他就读邵阳市第三中学的时候,期间,深受恩师陈硕老师的教诲,爱民天资聪慧,悟性高,经过艰苦的临帖摹写,对书法感悟切切。初始,学习柳公权《玄秘塔》《神策军碑》,后学颜鲁公《多宝塔》《大唐中兴须》《书自告身》等诸帖,感受柳体的端庄,劲健,颜体的瑰丽、雄强、宽博。爱民的临帖与勾摹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以“写”意的笔画气力写成,饱满而精到。

李爱民常说,“书法绝非是一门功多艺熟的手艺,对书法的学习需建立在书法本体的理解上”。爱民的习书观点是基于对书法技法的领会,是对书法门径而入的透彻理解。

为了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自觉提升对书法的审美判断与鉴赏能力,早在一九九五年前后,他博览书法理论专著,从《书法史》《古代书论》等书籍里面领略中国书法与古老文字的密切关系,因为他知道,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是以中国古老文字为载体传达书法艺术的样式,从《书法史》等这些书籍里感受中国文字的形成及文字的演化过程,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形成到篆、隶、草、行、楷字体的演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通过对古老文字的研读与书体的审美分析,爱民深知,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脉。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爱民有了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透彻理解,所以,他深谙中国艺术历来具有复古与创新的传统,历史上,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无论是东晋“二王”的新体,还是明清两代的碑学运动,都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最为灿烂夺目的时期,并以此奠定了后世中国书法艺术的范式。所以,爱民对书法艺术的探索更多的体现在碑帖上的认识与学习。在数十年临帖与创作的过程中,爱民深有感慨地认为,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书法家,一生都应该临帖读帖,在临帖中创作,在创作中临帖。为此,他广涉博取,由唐入晋,兼融宋元明清诸家,最终形成了以“二王"为骨象、米芾为姿态的行书风格。

笔者以为,书法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历经千年,名家辈出。当下,对草书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应该得到重视,草书写意性的精神特质是别的书法艺术形式无法复制的,无疑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这是我们最不应该放弃的。这些年,书法家李爱民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与考量,他自觉地以自己的艺术使命和胆略在草书艺术领域中孤独地前行。他也深知书法的“当代性”在于对书法审美的关切和在语言表达上精、气、神的艺术含量。笔者从他入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和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的作品中可见的笔墨气象足以证明。爱民的草书艺术诠释了以“动”得“逸”、以“拙”归“朴”的书法新境,其“动”笔划点线的起收,锋面的转折顿挫,一笔一画的提按,自然流露出他的个性之美;其“逸”意指从书写对象的“心理真实”引向更为抽象意义的大写之美,从主观上表达了一个书法艺术家主体意趣的发挥。他的草书所表达的“逸”不是夸张地用笔与炫技,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张力以及野蛮地采用“捣”“戳”“抹"“擦”的动作,而是通过律动的线条让自己的灵魂与笔墨语言内存地交融一体,让自己在新时代对书法审美寻找到了新的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从“逸”的层面实现艺术家主体性情的表达。让“线”由一种流动性的状态自然“沁入”书法主题创作中。

处在生命盛年的李爱民在有节奏的书法学习与创作中排演出楷、行、草有序的组合,实现了他从最初的书法“爱好者”提升到对“职业书法家”生命个体的关切;同时将传统中国书法在“现代审美”的启迪下放大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多少年来,爱民度过了最孤独的学习时光,用自己最坚强的定力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付出艰苦的努力。作为新一代书法家意欲在创作的观念与方法上超越传统和前人,用当代人的眼光和视角,用综合的艺术素养构筑新的书法意境,我们相信,李爱民在当代草书艺术的探索中一定能够表现出锐意进取的勇气。

(佘焕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名家评论(四)

李爱民:写大草的闷骚男

刘立稳

邵阳一带有句非常有趣的方言:斗伞法。翻译出来就是“扯卵谈”“扯蛋”的意思。你说话不靠谱,或者做事不认真,亦或开玩笑,邵阳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来一句:莫斗伞法!

我就是通过这句方言认识了李爱民,一个草书写得狂放不羁而性格内向的闷骚中年大叔。

三年前,湖南省书法院牵头搞了个书法高研班,组织省内一帮写字的中青年在长沙搞集训,李爱民就在这里成了我的同学。班里的同学来自三湘四水,基本都是各地书法圈里的活跃分子。显然,这种场合,像李爱民这种沉默寡言且其貌不扬的人是不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的,尤其是班里的女同学。有一天,班上有个爱炫耀的老口子(老手)洋洋得意地给几个女生示范了一通苏轼的《寒食帖》,我和李爱民也在边上围观。写完了,我一回头,李爱民表情复杂地跟我对视了一眼,意味深长地说了句:“斗伞法。”

我是久居长沙的邵阳人,猛一听这句久违的家乡话,觉得特别好笑。此后我就注意起这个满口邵阳话的老乡来。说实话,直到这一刻,我才记住了他的名字。

在我的记忆里,大凡名字叫做爱国、爱民、建国、建军之类的基本都是出身工农阶级的老实孩子。可李爱民不同,他比我想象中还要老实,有时甚至还有几分木讷。

然而,当我转身围观他提笔写字时,握草!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八尺素宣铺开,一杆长锋,笔走龙蛇,大开大合,起伏跌宕。那阵仗绝对有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再细看,书论里那些抽象的“千里阵云”“百岁枯藤”之说似乎也都能在他笔下找到具象的表现。其实,湖南写大草的高手也不乏其人,但大多数在狂放的线条里透着几分南方人的文秀,这是地域血统决定了的,而爱民同学的草书却意外地裹挟着北方汉子般的粗犷与豪放,怎一个“骚”字了得!

等他搁下笔,你再悄悄打量他,他又像一个腼腆的孩子似的,贴墙而立。

身边有被他的大草震撼到的同学主动跟他套近乎:“爱民兄,抽支烟?”

答:“不抽!”

“呷个槟榔?”

答:“不呷!”

“晚上一起去喝两杯?”

答:“不喝!”

“那你还活个卵乐。”同学悻悻地走了。

你看,这么无趣的男人,哪里会有朋友啰,更别说美女朋友了。

时隔一年,第二届书法高研班开学,李爱民又来了。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午,班里一女同学突然问我:“你知道李爱民老师平时的爱好么?”我一脸懵逼,她接着说“飙车!骑摩托飙120码的那种!够帅吧?”我再次一脸懵逼。

一来二往,我和李爱民成了朋友。事实上,也是成了朋友之后,我才真正看懂了他的书法。

爱民出身贫寒,自小酷爱书法绘画,种种原因,没有机会上大学。中学毕业后爱民弄了个小门面做汽车配件生意,赖以维持生计……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内向、腼腆还有些许自卑的性格。要命的是,这个内向的孩子又天生还有几分倔强,遇事不服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爱民会选择书法里的大草作为主攻方向了。在张扬恣肆的线条里,他可以忘却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毫无顾忌地释放安身立命的压力,卸掉卑怯的包袱,张扬男人骨子里该有的雄强与力量。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在整个邵阳书法圈,都没有人知道这个卖汽车配件的小伙子每晚都在孤灯黄卷里对话张旭,对话怀素,对话傅山、王铎……如果真有“书为心声”一说的话,那么李爱民一定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于他来说,书法就是倾诉、就是慰藉、就是自我观照与反刍。

这样的苦乐年华,李爱民从未与人说起。他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室,写字时,只能铺一块大板子在餐桌上。屋子里没有空调,遇上寒冬,墨汁常常结冰凝固,他的办法是用大碗装热水,小碗装墨汁,然后让小碗漂浮在大碗里,以防墨汁冻结。诸如此类的故事听上去有点卧薪尝胆的意思,但于李爱民来说,却是苦中作乐的生活常态。

前几年,几个从小一起画画的同学从国内各个美术学院毕业回家。同学聚会,坐而论道,有两个调子高的小哥一副荣归故里的架势,高谈阔论,牛皮吹得山响。敏感的爱民感觉自己像一只蜗牛,本能地缩回壳里,一言不发。其实没有人发现,他的内心里却万马奔腾、五味杂陈。

此后,他开始试着向全国展投稿,这一试把他自己都吓一跳:三年时间,连上三个权威大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第二届大字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这在邵阳书法圈里,绝对是件很牛逼的事。此后,李爱民一跃成了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在邵阳也有了传经布道的“道场”。据说,现在连老婆每天都叫他“李老师”。不要小看这一点,征服了老婆,就等于征服了世界呢。

有人说搞艺术要想不饿肚子,要么是老天爷赏饭吃,自小天赋异禀;要么就是祖师爷赏饭吃,师出名门,背靠大树。可我看李爱民,谁也没有给他赏饭吃,这饭碗是他自己硬生生端起来的啊。最近,李爱民打算搞个人书法展,说要我写个评论文章。我给他回了一条短信:“我根本不懂怎么写什么书法评论呢,莫斗伞法……”

(刘立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沙市简帛书委员会委员。)

众说李爱民(一)

心中火热气犹静,笔下风流韵更浓

——书法家李爱民印象

曾胜程

也许是天生缺少艺术细胞的原因,我写字、画画好比鬼画符,唱歌五音不全,所以我对艺术家一直十分崇拜和敬仰。近些年来,我混迹于邵阳文化圈,接触了许多艺术家,并与不少人成为好友,书法家李爱民就是其中一位。

在书法界听到李爱民这个名字,大约在2017年下半年,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他居然放了一颗大卫星——草书入选国展,李建平、回楚佳、刘如意等书法家朋友开始不断在我耳边念叨这个名字。从前年春天开始接触李爱民,其时双清区诗联书画协会增补他为分管书法的副主席,召开常务理事会,我们便认识了。我很好奇,这种人竟然能写好草书?在我的心中,善写草书的人要么有李白、毛泽东的豪放大气,要么有怀素、米芾的疯癫邪狂,要么有何绍基、于右任的仙风道骨。只见李爱民先生个头敦实,长相无特点,皮肤古铜色,有点沉默木讷,讲话声音细、语速慢,形象气质与草书书法家相差十万八千里,骑电动车的样子倒像个快递哥。我想,他的草书入国展也许是灵光乍现加运气爆棚的结果吧。谁知,接着两年,他的草书连续入国展并频频在省、市获奖,一个草根书法家,连续三年入国展,这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更不是仅靠灵气和运气就能做到的。可以说,李爱民完全颠覆了草书书家在我心中的形象。

随着两人接触的增多,我对李爱民的了解也多了,慢慢也成了好朋友。从去年起,我邀他一起参加一些文化公益活动和文艺沙龙,介绍他加入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的民主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并看好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

我必须说说我们的文艺沙龙。那是十几个关系很铁的作家、书画家、茶艺师和企业家聚会的平台,有时在我的小图书馆,有时在叶芝茶楼,佘焕晟、胡建国、李建平和我参加得多,算是核心骨干吧,现在李爱民也成了核心成员。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艺追求,谁有好酒、好茶、好菜及好事都拿出来分享,找理由聚一聚,喝点酒,品点茶,谈点文艺和生活,偶尔说点晕段子,非常率真,其乐融融。李爱民大约有二两的酒量,喝酒时比其他人安静得多,很少插言,但一说话就非常有见地,偶尔蹦出一两句冷笑话,令人捧腹大笑又回味无穷。一谈到书法,他总是高屋建瓴,妙语连珠而恰到好处。酒后的李爱民有几分关公风采,也显露出浪漫情怀和豪放姿态。

在我和很多朋友眼里,李爱民是个至真至纯至善的人,所以也非常可爱可敬。他几十年如一日,对书法的追求狂热而执着,谦逊好学,勤奋苦练。他在我图书馆发现几本名家书帖,一有时间就来阅读学习,总是边观看边比划,用心揣摩,还软磨硬泡地借到家中研究临摹一段时间。尽管他的经济条件不好,但他甘坐冷板凳练功夫,没有急于成名、炒作自己的浮躁气。他也没有占人便宜的穷酸气,反过来对朋友、对同道热情豪爽;这两年成名后,依然谦逊低调,没有得意就飘的轻狂气;他富有爱心,乐于奉献,参加公益活动时总是认真创作,一丝不苟,没有交差应付的倨傲气。有几次参加活动,李爱民为爱好者免费写作品,反复几次,别人已经很满意了,而他却不满意,结果晚上在家重写第二天送去,令人感动万分。李爱民爱憎分明,对那些人品低下、装神弄鬼的所谓名家嗤之以鼻,甚至针锋相对;他对好学的同道、朋友、爱好者乐于帮助指导、提携推荐,点评也中肯到位。

大道至简,正因为这种性格和特质,使李爱民在书法的道路上云开雾散,初见曙光;大智如愚,相信只要他将这种性格和特质保持下去,一定能写出至真至善至美的线条,创作出潇洒率性而精妙的书法作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曾胜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团副主席,邵阳市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副会长。)

众说李爱民(二)

书法学习道路上的明师

——记我的书法老师李爱民先生

蒋利宇

2018年7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通过朋友介绍,有幸在大德堂聆听了李爱民老师的书法公益课,一下子被他深厚的书法理论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所吸引,全然忘却了室内的酷热和室外骄阳,当即决定报名由他教学的书法学习班。

我平时虽然喜欢在空闲时写写字,却无甚进步,但是在李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以前在书法上的误区太多了,甚至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书法爱好者。后来慢慢地,我也知道了一个优秀书法老师的特点:他具有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技巧和很高的书法鉴赏水平;他不会要你学习他本人的书法,而是要你去学习古代经典碑帖;他会告诉你书法没有速成,需要长期科学地练习。以上,李老师皆有之。一年来,在大德堂书法班我系统地学习了篆隶草楷行的理论知识,书法技法。一些经典碑帖,还有书法发展的源流,书法名家轶事,李老师也是娓娓道来,让我收获颇丰。李老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能力特别强,可以让不同层次的人都听得明白,争取让大家获得最多的收获,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员们的书法水平。

在平时的教学中,李老师从用笔结字章法各方面,用朴实易懂又生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讲解,尔后又现场示范,学员练习,针对每个学员存在的不同问题一一细致指导,典型的问题指出,大家一起交流沟通。例如,为了讲清楚一个笔法,通过视频素材让大家体会,然后反复示范,直到大家明白为止。又如,为了解决大家临帖时对字形把握不准的问题,他让大家通过单勾法快速把握准字形,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大家在这里,深刻理解了中国书法的奥秘:原来书法并不是那么简单地写写划划,而是有起笔的藏锋逆锋,行笔的使转发力,收笔的回锋露锋,有笔画的粗细对比、曲直对比,结字的疏密对比、相向相背,有章法的留白聚散、气息贯通,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李老师还非常重视练习反馈这个环节,课后会根据所习范围布置作业,每次课前会用一部分时间点评上次的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大家及时发现不足,也可说是带着大家再次复习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这对于书艺的快速提高大有裨益。在课后练习时,李老师鼓励大家在一块互相讨论交流,学习气氛非常融洽,在这里不但收获了知识,而且加深了友谊。在学员们遇到疑惑时,李老师也是有问必答,有惑必解。特别是在中餐时间,李老师也随时和大家进行书法方面的讨论互动,成为餐桌上一道特别的“佳肴”。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我在李老师身上看到了他对书法的执着和热爱,看到了他对我们这些学员的毫不藏私,诲人不倦。每当举行书法展、交流会的时候,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外地,只要条件许可,李老师必定带领大家观展学习,开拓大家的眼界,提高鉴赏水平,在这样一次次的学习中,学员的水平提高非常迅速:在邵阳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中,大德堂书法班学员有十多人获奖入展;还有数人的作品在省级书法展中入展,这个成绩实属难得,这与李老师的科学教学指导密不可分。

李老师在教学中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是名师,更是明师;在平时和大家的交往中,为人低调,很实在,很热情,是难得的挚友;尤其难得的是,以书法为纽带,和大家结下深厚的友谊,是知己。正所谓:亦师,亦友,亦知己。

众说李爱民(三)

李老师印象

何  飞

我与老师的缘分起于在友人家中看到的一幅作品。那是一幅六尺屏行书,“西塞山前”四个大字笔墨酣畅,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间依稀看见那西塞山前白鹭翩跹,不禁神往。

而后,我便投入李老师门下。老师长于草书,兼擅诸体。他的书法气息纯正,教学也绝不取媚讨巧。一年来,我在老师的指引下,初步涉猎了各种书体,从观念到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学习楷书,我领略到了智永真书的典雅流美,褚体的温润秀丽;学习隶书,我体会到了《曹全碑》的秀逸多姿,《礼器碑》的瘦劲挺拔,骏爽肃括与《鲜于璜》的丰厚苍浑、方拙朴茂;学习篆书,我触摸到了《峄山碑》的整肃匀美、圆转流畅与吴氏石鼓文的凝练遒劲、天趣飞动;学习行书,我认识到了米芾八面出锋的痛快淋漓,章法布局的波诡云谲。

从名家法帖到诸家渊源,自笔墨章法到风格气韵,李老师每每都能在课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那些枯燥的理论,一经老师指点,恰如醍醐灌顶。老师也绝不藏私倾囊相授,干货满满。

更值得一说的是老师的教学视野广博,绝不局限于课堂之内。他的教学素材来源广泛,餐馆墙上的名人墨迹、哗众取宠的街头书法、与书同源的国画……无不信手拈来。他既指导我们临创结合打磨作品,同时也会带领我们亲临书展现场点评。这样的学习,既有批判也有欣赏,既有视觉的审美又有理念的沉淀,大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明白身边处处都有艺术,有无限的遐想无限的空间去发挥,老师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平时在学习中厚积薄发的沉淀啊。

老师在教学时为书友创作示范,笔起笔落从容若定,豪放处如飞龙舞凤,细腻处如新妇描眉,如行云,若流水,一幅幅作品惹得满堂喝彩。东坡云:“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观老师笔走龙蛇,亦知其胸中当有山水万千。

老师性情耿直温厚,但对待书法作品时眼中却揉不得半粒尘砂。从不敷衍,稍不如意便撕毁重写。他课徒甚严,点评作业三言两语鞭辟入里,示范讲解不厌其烦。故每执笔,便似老师立在身旁,不敢马虎。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与老师相处日久,更信太白之言非虚也。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老师——李爱民。

作品欣赏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