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网12月20日讯(通讯员 杨亚林 黄泽)12月19日,正是寒冬时节,绥宁县水口乡宝鼎山上漫山竹海,银装素裹,山下的南竹加工厂却是机器阵阵轰鸣,人员穿梭不停,开料、破竹、拉丝、煮丝、晾晒、烘烤、包装……整个工序有条不紊,一派繁忙景象。
随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吹响,水口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南竹加工
乡村要发展,党建引领是关键。水口乡以“党建+”引领全乡各项工作,狠抓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聚焦加大人才引育、做活资源文章、发展特色产业等路径发力。2024年全乡6个村均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些成绩背后,是水口乡党委不忘初心勇于探索的生动实践。
“我们突出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等标准,抓牢“第一资源”,从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后备人才。”水口乡党委书记朱立明介绍,水口乡以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突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目前,全乡共有33名村干部,平均年龄32岁、大中专以上学历 12 人,今年以来先后选派16 名村干部赴省市县学习培训;经精准摸排,统筹考虑,全乡储备村后备干部15名,蓄足基层干部队伍源头活水。
在乡党委带领下,近年来,水口乡发展迅速,先后荣获 2021年度全县平安建设工作先进乡镇,2021年度全县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先进单位,2021年度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度全县统战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度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度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度全县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单位等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户养蚕
12月20日,正是桑树修剪养护的时节,水口乡田凼村年轻党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黄玺带领员工在自家桑蚕养殖基地里忙碌,开沟、除草、修剪、防治病虫害,这些专业技术他早已掌握得非常熟练,把桑树种植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村里桑蚕养殖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绥宁县源森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有问题可以请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自己也经常被选派到县里参加技术培训,我学到了不少实用养殖管理技术和销售理念,蚕桑产业年产值近310万元,合作社成员每年可为养蚕户增收8000元。”黄玺对桑蚕养殖充满了信心。
产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源。水口乡位于绥宁县西北边陲,海拔较高,土地总面积14.395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2.2733万亩,现有楠竹7万多亩,耕地6千余亩,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7%,丘陵占21%,森林覆盖率达82%。乡党委依托现有南竹资源,引导农户依法流转土地,兴办南竹加工厂,促进村民增收。
南竹产业基地
“过去我们茶山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你看,这才几年,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成功建成了2家南竹加工厂,累计解决200人就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每个员工年均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如今的变化,水口乡茶山村党支部书记贺剑平开心表示。
近年来,水口乡党支部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紧紧围绕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组织村干部前往绥宁县麻塘乡调研南竹产业发展。返乡后,水口乡茅坪村党支部书记周耀鹏立即组织村“两委”干部召开会议,经实地调研,集思广益,最后流转南竹300余亩,组织成立南竹产业发展基地,实现2023年增收5万,2024年增收8万元,收入还会持续增加的美好愿景。茅坪村的成功,给了其他村增收致富的信心,2024年,水口乡新增南竹产业基地6个,累计流转竹林1000余亩。
“如今,水口乡辖区内现有南竹加工企业8家,家庭林场2家,竹制品和竹笋手工作坊5家,专业运输队1支、运输车辆9台,专业采伐队3支”,水口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肖和谦介绍,水口乡南竹产业主要为县楠竹产业园区保供。同时,自主发展竹筷、竹地板、竹帘、竹刀叉勺等延链产品,同步推进竹笋产业发展,扶持了2户竹笋收购加工大户,新建竹笋储藏冷库3个。截至目前,全乡从事南竹产业有近1000余人,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文化广场
“现在路修好了,路灯亮了,文化广场也建成了,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大家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说起村里的变化,水口乡水口村村民贺兼主话语中透着自豪。
水口乡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提升乡村面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严格实行禁渔政策,积极修复生态;高标准实施农村改厕;争取项目资金31万元完成小金江河堤建设;完成田凼村河堤建设项目;投资100万元建成水口乡文化广场,打造文化活动阵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党员干部冲上前、作表率,带领村民一起干,大家心更齐了,干活劲头足,村子越来越美。”曲溪村水口村村民陶丽莉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水口乡党委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政策法规宣传、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以及空巢孤寡老人和特殊人群走访等工作,利用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组织文艺演出、民俗节庆等各类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厚植乡村振兴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