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拥典型

邵东:一段绵延75年的军民鱼水情

来源: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作者: 2024-04-11 16:31

3月的邵东市灵官殿镇白鹿村,春风中透着寒意。

雷打石烈士纪念园松柏环绕,一座10.8米高的纪念碑拔地而起。阳光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岁月的指针,指向1949年10月。衡宝战役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打响,解放军四野45军135师孤军深入,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桂系军重围。因战事激烈,白鹿村雷打石一地长眠着牺牲英烈40余人。

75年来,白鹿村村民感恩先烈,修墓护墓,“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光荣传统,已深深扎根白鹿村,时时处处可见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不断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3代守墓人:“要世代守护好这块墓地”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雷打石烈士纪念园,一个单瘦的身影不停忙碌着,虔诚地打扫墓地、清理杂草、擦拭墓碑。

他是今年83岁的村民罗立德,75年来,他和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儿子,均为雷打石烈士纪念园长眠的革命英烈义务守陵护墓。

1949年,衡宝战役灵官殿战斗打响。战斗结束后,当地老百姓积极配合部队掩埋牺牲人员。8岁的罗立德跟随父亲罗阳生全程参与烈士安葬。“为了安葬烈士,老百姓捐出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全部棺材,但部队坚持要付钱,否则不要棺材。”罗立德回忆说,“解放军是仁义之师,老百姓打心眼里拥护。”

烈士安葬后,父亲罗阳生会时不时到墓地走一走。那时,土地珍贵,有人在墓地周围挖土种菜,不免会挤占到墓地,罗立德就耐心劝阻。后来,很多村民在他的感召下,都自觉加入到保护墓地的行列中。

1962年,父亲罗阳生去世了。生前,他郑重地叮嘱罗立德:“解放军为了公家的事,把命都留在这儿了,他们的亲人可能都不知道他们埋在哪里,你以后要常去看看。”

从此,从青丝少年到白发老人,罗立德几十年如一日,守墓护墓,初心不变,痴情不改。

如今,罗立德年事已高,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他早早就嘱托大儿子罗卓林,要他守护好这块墓地。罗卓林也用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这几年,只要有时间回家,罗卓林必定会到墓地祭扫,并且答应父亲,等明年他回到老家,会接下守护墓地的担子。

而在白鹿村,像罗立德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毛荷殿中学教导主任罗东晚义务讲解英烈故事,村民罗耀云、罗晓云、罗海泉、罗元生等人逢节到墓地挂青……他们忠贞不渝接续做守墓人,义务接洽来访人员和解说烈士故事,不图任何报酬。

书记罗珊华:“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小时候,罗珊华就天天缠着爷爷给她讲英烈故事,每次学校组织祭扫活动,她也特别积极。

“那些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年龄都很小,小时候觉得他们很不容易,想着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事情。”罗珊华表示。

2017年,罗珊华担任白鹿村党支部书记,她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位于雷打石的一处烈士墓地因一场大雨被冲刷了半边,罗珊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他们做点事情”的想法愈发强烈。

当年10月,在村“两委”会上,罗珊华提出为英烈新建纪念碑的想法,顿时,小小的会议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倡议书出来后,罗珊华带头捐款,全村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半个月内,260多户村民集结了11万元善款。罗珊华也积极寻求上级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半年多时间,白鹿村就修成一座庄严肃穆、恢宏大气的烈士纪念碑。

同时,为了搜集整理好红色历史,罗珊华把当年战斗的见证人请到村部,听他们讲解当年的所见所闻。不仅如此,她还几次跑北京、广州等地,向当年参战将士及后人了解情况。

7年来,罗珊华多方奔走,村里先后投入120多万元,扩建了雷打石烈士纪念园入园道路、入园广场,泥口坳入园道路等场地,并建起了高标准的指示牌、宣传墙。

功夫不负苦心人,雷打石烈士纪念园从一块菜地大小变成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学习瞻仰场所,被列为湖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邵阳市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