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邵阳经济新闻

邵阳向“新”① | 以“飞天之籽”添彩邵阳种业“芯片”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刘其洁 2024-05-30 18:07

编者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当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今天起,“邵阳发布”公号及邵阳新闻网推出《邵阳向“新”》系列报道,聚焦邵阳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中,如何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赛道、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邵阳力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邵阳如何在这一关键领域创新求变、攻坚克难,擦亮自己的种业“芯片”?又如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挺起种业发展的硬脊梁?

近日,记者来到邵阳市农科院,探寻“飞天种子”背后的种业发展新路径。

在邵阳市农科院的科创园内,绿意盎然的土地上,一批“遨游”过太空的南瓜种子,已化作生机勃勃的藤蔓,如同绿色的海浪起伏着,顽强地向上攀爬。这是邵阳市在太空育种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生动见证。它们从遥远的太空归来,经历了浩瀚宇宙的洗礼,正在科创园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开花坐果。

天选之“籽”

2022年,经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征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批准,邵阳市农科院选取了两份398粒38.5克南瓜育种实验材料,参与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搭载实验项目进行太空育种。

何谓太空育种?通俗地说,就是种子被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变后,再返回地球进行培育。这是一种将宇航、育种、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的高新技术,也叫“航天育种”。

然而,一颗种子要完成太空育种的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种子要经过层层筛选。

市农科院南瓜科研创新团队首席育种专家罗伏青研究员负责南瓜种子筛选,虽然已经从事科研育种工作30多年,但是他丝毫不敢懈怠。“获得太空之旅的资格,必须有‘入场券’:一是遗传性状稳定,二是综合性状优良。”罗伏青心里有杆秤。

通过专家评审和航天科学家地面试验等极其严谨的选拔过程,一份西洋南瓜种质资源材料与一份高品质中国南瓜种质资源材料在邵阳1000多个材料海选中胜出,这两份材料具有纯度高、活力好、遗传稳定等优点,同时改良空间很大。“这两份材料,我们经过6代(年)育种试验。通过航天育种,运用现代育种手段,我们创新国际领先的南瓜新种质的机会来了。”罗伏青研究员言语间充满期待。

2022年11月29日,来自邵阳的南瓜种子搭乘神舟十五号飞船“飞天”。这是邵阳市首批被列入空间搭载实验项目的育种材料,对推动全市南瓜乃至蔬菜育种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出差”归来

随着神舟十五号飞船的升空与返回,邵阳市农科院南瓜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的心也随之起伏。他们每天都在关注着新闻,期待着从镜头中捕捉到邵阳南瓜种子在太空中的画面。这些种子,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在遥远的太空中遨游数月,终于迎来了返回地面的时刻。

去年11月15日,市农科院南瓜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北京接回了这些太空南瓜育种实验材料。高级农艺师庞兆良作为团队骨干成员,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双眼放光:“当我们团队看到包裹的那一刻,生怕影响到种子,轻拿轻放,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播种。”

然而,由于育种试验材料返回地面的时间并不是南瓜的最佳播种期,科研团队只能小心翼翼地将种子交给种质资源库进行低温保存,以确保它们的活力和安全。

在等待播种的时间里,市农科院南瓜科研创新团队的成员们并没有闲着。他们精心做好了航天育种材料的试验鉴定、表型分析、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科学试验的各种预案。春来了,他们早早地锄好了土地,为太空南瓜种子的播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知道,这些种子在太空中经历了特殊的生长环境,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他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精细管理,以确保太空归来的南瓜种子能够在地面上顺利生长和结果。

太空育种可不是简单的种子“飞天”,不是“出趟差”就成了“太空种子”,它们还要“过关斩将”。

种子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需要进行遗传性状的鉴定、筛选、保持、标记、繁育。然后进行地上攻坚:进行诱变性状的定向培育与选择、优异基因的多元化利用,才有可能获得优势互补的南瓜优良新品种。

破土开花

几个月的紧张等待终于迎来了甜蜜播种的时刻。

今年4月7日,南瓜科研创新团队正式播种,“上天”后的398粒南瓜育种实验材料在市农科院科创园的基地“入地”。4月12日,第一株南瓜育种实验材料苗破土。两个品种出苗率均不错,分别达到99%、90%。4月18日,科研人员为南瓜幼苗挪“窝”,把它们移栽至温室大棚内,以便精心呵护。

“开花啦!”5月17日,市农科院南瓜科研创新团队的微信群沸腾了。当天上午8时许,科研团队成员肖国中在查看长势的时候发现,首株南瓜苗正式开花,标志着这批太空育种材料科学研究步入新阶段。

自播种以来,科研人员每天清晨5时左右就要走进大棚,查看瓜苗、记载长势,开展性状分析和表型记载,为确定南瓜育种材料的定向培育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根瓜藤比正常瓜藤要粗一倍!”科研团队成员刘洁、吴涛负责日常观察记录及杂交授粉工作。“这有可能意味着航天诱变后的南瓜材料有更强的抗性及生长势,承载了我们创新的希望。”在他们手机相册里面,超80%的记录都是关于育种试验,完整记录着播种、破土、开花等过程。

目前,南瓜育种实验材料已经进入授粉阶段,90%已经坐果。

市农科院蔬菜所负责人、南瓜科研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肖峰告诉记者,即使种子进入太空,能顺利完成基因突变的种子比例可能不到10%。在他看来,航天诱变和“开盲盒”有几分相似,只有基因突变向良性方向转变的才能被留下,成为“天选之种”。再对它们进行筛选、繁殖、标记、转育,形成优良新品种,通过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最终进入市场和餐桌,整个过程需耗时6年至8年。“对于太空归来的种子,我们充满期待与希望。”

“我们将以提升育种创新能力为抓手,借助太空育种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种业科技需求开展攻关,持续擦亮‘邵阳种业’名片,为种业创新自强锻造更多‘邵阳芯’。”市农科院院长、南瓜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罗华表示。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