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讯员专栏

数智赋能产教融合 跨学科实践创新——邵阳学院构建土建人才培养“邵院模式”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肖才远 2025-06-23 10:52

邵阳新闻网6月23日讯(通讯员 肖才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产业格局的浪潮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土建工程从“搬砖砌墙”向“数字孪生”跃迁。面对建筑业智能化、工业化的国家战略转型窗口,邵阳学院敏锐捕捉时代脉搏,自2018年起,以“数智赋能˙产教融合”为核心,开启了一场地方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的深度革命,其探索凝练的“邵院模式”正为传统工科升级提供鲜活样本。

深植产业沃土,筑牢转型之基

当《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接连落地,传统土建人才培养的短板暴露无遗:知识体系滞后于技术更迭,实践环节难以支撑“土建+智能”复合能力养成,评价机制缺乏精准调控。邵阳学院清醒认识到,唯有将根系深扎产业升级的土壤,才能破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错配。

学院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强力整合土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资源,组建跨学科攻坚团队。依托四十余年土木工程办学积淀,率先开设“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等前沿课程,并与地方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鲜明铸就“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底色。湘西南地区蓬勃发展的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更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战场”,构建起“理论研究—课程改革—实践落地”的强力闭环。

重构培养体系,“智”“实”融合育新才

面对新工科交叉融合的迫切要求,邵阳学院以“土建+智能”为筋骨,重构“智实融合”培养体系,实现三大突破:

课程革新:以“感知-决策-控制”重构知识链

紧扣智能建造所需技术能力图谱,学院以“建造技术+智能技术”双核驱动培养目标。低年级铺设“传感器与智能感知”等感知传输类基础;高年级聚焦“结构健康智能监测”、“智慧施工技术”等决策控制核心;更以3D打印、虚拟现实等前沿选修课拓宽创新疆域,形成“基础-融合-创新”阶梯式知识体系。

思政铸魂:专业课堂融入家国情怀

创新“党建+专业”融合机制,将党支部建在专业链上,把“爱国敬业”、“基建强国”的信念深度融入课程肌理。通过“铸魂工程”、“知行工程”等载体,推动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实现一二课堂共振。学生投身邵阳老旧小区改造等实践项目,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淬炼“基建强国”的时代担当。

平台贯通:三阶实践锻造硬核能力

针对实践短板,构建“三平台贯通”体系:

——多专业集成共享实训平台:BIM中心、无人机测绘中心真实模拟智能建造全流程;

——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绿色建造实验室、增材制造中心点燃跨学科创新火花;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骨干授课、联合培养实验班、教师入企实践、学生入企志愿,将真实项目变为毕业设计课题。三大平台以“专创结合、产教协作”为纽带,实现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咬合。

质量为本,闭环管理护航人才产出

学院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锚,构建“多元全面”评价体系,确保培养精准对标产业需求:

闭环评价机制:建立“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级评价体系,通过课堂测试、项目答辩、企业评价等多元方式,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闭环。特别引入企业评价指标,由合作企业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测评结果直接用于课程优化。

创新能力孵化:构建“以赛促学、以研促创”的创新培养机制,设立学生创新基金,支持参与“挑战杯”“智能建造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8项,其中国赛一等奖3项。近五年输送32名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形成本硕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通道。

就业质量飞跃: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96%以上,其中智能建造相关岗位就业率从2021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61%。用人单位评价显示,毕业生在BIM技术应用、智能监测系统操作等方面能力突出,综合满意度达94%。更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起薪较传统土建专业高出25%,体现了新型人才的市场价值。

扎根湘西南,反哺区域发展显担当

作为区域智能建造人才高地,邵阳学院通过“双链融合”深度服务地方发展,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智囊团”和“人才库”。

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依托绿色建造与智能检测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竹纤维建造材料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聚焦装配式建筑、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攻关,发表权威论文百余篇,获专利20项,破解企业技术难题30余项。

人才链赋能创新链:与邵阳建筑设计院、湖南四兴检测等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装配式工程师实务”微专业,年均输送复合型人才超百名,成为长株潭建设、旧城改造等重大工程的核心人才池。

在智能建造加速推进的时代浪潮中,邵阳学院的探索揭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唯有紧扣产业脉搏、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智能建造2.0”时代的到来,学院正进一步拓展“土建+AI+绿色”的交叉培养路径,为建筑产业现代化贡献更多高校智慧与方案。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