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讯员专栏

扁桃体、腺样体该不该切 医生秘籍来了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伍琴琴 2025-06-30 17:19

邵阳新闻网6月30日讯(通讯员 伍琴琴)暑假到,耳鼻喉科成了“遛娃”新景点!,好多爸妈揪心地问:“医生,我家娃那对‘小肉球’(扁桃体)和‘隐形门卫’(腺样体),是不是该下岗了?” 暑假恢复时间长,确实是手术黄金档!但切不切?可是有大学问!别急,医生指征大揭秘来啦。

认识身体里的“门卫兄弟”

看得见的小肉球——扁桃体: 张嘴“啊~”,喉咙两边那俩粉球球就是它,负责抓细菌、病毒。

看不见的暗卫——腺样体: 藏在鼻子后面喉咙顶,肉眼看不到,得靠仪器“侦查”。也是免疫小卫士。

它们本是娃的“健康护卫队”,但要是反复发炎或长得肥大,就可能从“守护神”变“捣蛋鬼”。

扁桃体:什么情况该“退休”

1.“发炎钉子户” (最常见):

“考勤”超标: 一年发烧喉咙痛≥7次?两年每年≥5次?三年每年≥3次?

生活乱套: 娃总请假,爸妈总跑医院,影响长个儿和生活质量?

消炎药“罢工”: 一病就特严重,吃药不管用或产生耐药性?

2.“脓肿炸弹” (危险): 扁桃体周围化脓鼓包了,需要紧急处理(引流),等消下去后,通常建议切掉,防止再爆炸。

3.“睡觉打鼾怪” (OSAHS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呼噜震天响? 睡着睡着憋气(超10秒)、张着嘴呼吸、翻来滚去、憋醒、尿床?

白天小迷糊? 没精神、脾气暴、注意力差、学习掉队、甚至影响长个子?

祸首常是它: 肥大扁桃体堵住气道啦。

4.其他“特殊任务”:

怀疑长坏东西(肿大不对称、溃疡出血等)。

大到吞饭困难、说话像含糖。

成为链球菌“窝点”,反复感染或引发风湿热/肾炎(少见)。

腺样体:什么情况要“搬家”

1.“鼻子堵死星人” (最常见):

长期鼻塞+口呼吸: 娃总张着嘴?小心“腺样体面容”(脸变长、牙不齐)。

同款“打鼾怪” (OSAHS): 和扁桃体一起,是娃睡觉憋气、打呼的元凶。

睡渣本渣: 睡不好→白天蔫蔫、暴躁、学习差。

2.“鼻窦炎/中耳炎专业户”:

堵住排水口: 肥大腺样体让鼻涕流不出→反复鼻窦炎(黄脓涕、头疼)。

堵住耳朵通道 (咽鼓管): 引发中耳炎→耳朵闷、听力下降!影响学说话。

3.其他“小毛病”:

莫名长期低烧(少见)。

顽固口臭。

担心脸型变丑(腺样体面容),手术+正畸来帮忙。

不是“胖”就得切, 单纯大但没惹祸(不堵气、不常发炎),留着!娃的免疫需要它。

年龄有讲究: 腺样体手术黄金期:2-6岁(太小要更谨慎)。扁桃体年龄范围宽些。

通过综合评估,各类相关检查项目后,对于轻度阻塞或感染不频繁的患儿,医生通常会先建议药物治疗。

手术是最后选择:只有当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健康,且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才是合理的选择。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 (T&A) 是娃的常见手术,核心目标是解决它们带来的大麻烦:反复发炎、严重堵气 (OSAHS) 及其“小弟”(听力问题、鼻窦炎、脸型问题)。

暑假手术恢复方便,但切不切,必须听医生的专业判断。

家长切记:

❌ 别因为“娃老感冒”或“看着有点大”就急着切。

❌ 也别因为担心,耽误了真正需要手术娃的治疗。

✅ 充分和医生聊!了解娃的独特情况、手术利弊,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健康选择。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