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扶贫故事

唐永君:精准帮扶摘穷帽 关心民生暖人心

来源: 作者: 2019-11-19 16:16

高山来了工作队

2015年5月,根据邵阳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大圳灌区管理局派出2名队员,市盐业公司派出1名队员,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桐木村开展帮扶工作,我有幸成为了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市派工作队的到来,村里干部群众寄予了厚望,希望能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也有少数村民投以异样的眼光,怀疑帮扶工作队的作为,因为过去也有过几批帮扶工作队帮扶过,但成效甚微,贫穷面貌依旧。

桐木村位于武冈市荆竹铺镇东南方向的赖皮岭上,距镇政府7余公里,距武冈城区35公里,海拔400余米,有村民648户2206人。这里没有河流,没有溪江,没有水库,山高石头多,人多耕地少。大集体时期修建的山塘、水圳年久失修,损毁荒废严重,丧失了蓄水灌溉功能,可浇地和保收农田极少,土地产出率低。一遇干旱,人畜饮用水困难,靠政府用车送水解决饮用水。这里山高路陡,道路奇曲,从镇政府一直爬坡7公里才能到达。通组公路坑坑洼洼,弯曲陡峭,车辆通行困难,不少自然村落都是“断头路”,出行不便。村部只有一栋90平方米砖木瓦屋,与村小学挤在一起,陈旧破烂,场地狭窄,更无公共休闲场所,是武冈有名的干旱村和贫困村。

我和队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压力沉重。我们驻村的3名工作队员,都出身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贫困有深切的感受,从内心里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和热爱。我们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分析致贫原因。在走访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需要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在认真调研基础上,根据桐木村的实际,制定了2015年—2017年三年帮扶规划和发展蓝图。针对村民反映部分贫困户识别不准、不公正、不公平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三次大排查,清理“四类人员”7户27人,清理不符合贫困人口标准的11户43人。经民主评议,新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9人,经排查清理和重新评定,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73人。在识别过程中,工作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我们毫不畏惧,坚持原则和标准,做到公正、公平,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认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被清理的原贫困户也口服心服。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为精准帮扶打下了坚实基础。带着组织的重托,面对村民的期望,我和队友们满腔热情,决心用实际行动,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摘掉桐木村的穷帽。


新建的村卫生室和文化广场

优势产业增效益

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生产方式还是牛耕人助。养殖业停留在传统的家庭模式,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养和外出务工,种、养效益低,务工收入不稳定。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2600元左右,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无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必须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我们通过认真深入调研,根据桐木村山多、旱地多的特点,鼓励村民大力种植玉竹等中药材,提高耕地产出效益。受传统生产影响,村民习惯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加上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市场意识,多数村民怕担风险,也担不起风险,产业调整难度大。我们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小组长,先后到文坪镇安心观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水浸坪乡兴隆玉竹中药材种植场参观调研,听取经验介绍,了解市场和收益情况,并请专家到桐木村实地勘察,进行可行性论证,认为桐木村非常适合种植玉竹等中药材。我们多次组织召开村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会议,宣传讲解种植玉竹等中药材的可行性和效益,请技术人员介绍种植方法,选种技术,并确定由村统一采购种苗,保证质量,降低成本。针对部分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缺资金的情况,工作队与村委会研究制定了种植中药材种苗费补贴办法,按种植面积补贴种苗费。村里专门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等服务。村民种植玉竹等中药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2015年底,新种植玉竹等中药材90余亩,2016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20余亩。2017年秋,第一批种植的村民卖出了玉竹药材,他们算了一笔帐,收益是种植水稻、玉米的5倍以上,还减轻了耕种的劳动强度。有46户贫困户与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对贫困户增收脱贫产生了积极作用。看得见的成效,让更多村民加入到了中药材种植行列。

村委会免费为贫困户购买红柚等果树苗1800余株,我们工作队员上门送到贫困户家中,发展庭院果木经济。一批致富能人在村里办起了养殖场,至2017年,村里建有生态土鸡养殖场1个,养有土鸡5000余羽;山羊养殖场1个,存栏羊90余头;土猪养殖场1个,存栏猪600余头。致富能人的规模养殖,产生了带动效应,发挥了辐射作用,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



新建的村综合服务平台办公楼

关心民生暖人心

桐木村地处高山岭上,水源匮乏,“十天不雨无水喝”。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我们工作队员多次去邻乡邻村寻找水源。先是去晏田乡大路坪水厂联系,希望能向桐木村供水,几经辗转,终因条件不成熟作罢。我们不灰心,不放弃,又多次到水浸坪乡寻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兴隆庵水厂找到水源,但距离远,难度大,需从20余米深的山岩里抽水,要通过两级提升至山顶蓄水池,才能将水送到桐木村,需大量资金投入。我们立马与武冈市水利局联系,争取到了项目资金24万元。经过近2个月的施工,铺设了4.1公里供水主管道,将分管道铺设到各个院落,村民终于喝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9组贫困户唐宏尧激动的说:“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员的辛勤劳动,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在这高山岭上也能喝上自来水”。

刘道勇家是桐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人,他本人自幼智障,没上过几天学,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妻子出生时便患眼疾,双目失明。家里3个小孩,大的13岁,小儿子9岁,均在小学念书,一家生活非常艰难。不幸的是,2017年8月12日这天,妻子和大女儿双双溺水身亡,给原本生活举步维艰的家庭带来无情打击,雪上加霜,让人无比痛心。灾祸无情,人间有爱。我们工作队员带头捐款,并发动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和村民捐款献爱心。短短10来天时间,两个帮扶单位干部职工捐款16220元,当地乡镇、村干部和群众捐款19000余元。刘道勇的父亲用颤抖的双手接过捐款时,激动得泪花闪闪,“谢谢你们,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大家的帮助,我们家一定不会垮下去。我要告诉家人,世上好人多,教育后代要从小学好本领,积极回报社会”。大家的爱心援助,让刘道勇家顺利度过了难关,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我们工作队员敬业守纪,尽心尽责,无私奉献。对每户贫困户的情况了然于胸,精心帮扶。积极宣传和帮助落实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关心贫困人口的疾苦,扶智扶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致富。


新建的通组公路

基础建设促发展

桐木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奇缺,严重制约了村里的发展。三年里,工作队整合市、县级部门资金490余万元,帮扶单位投入48万元,用于改善桐木村的基础设施。整治维修山塘14口,灌溉水圳砼防渗1100余米,荒废多年的山塘重新蓄水灌溉,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在院落和人口集中的1.5公里县道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在公共区域设置垃圾桶120个,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村小学教学楼全面修缮翻新,并新建了大门、围墙和厕所。硬化通组公路3.1公里,新修水泥公路2条700余米,“断头路”被接上,“盲肠”被打通,实现了全部村组都通水泥路,各自然村落之间公路互通,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村卫生室、村综合服务平台、村文化广场相继建成投运,在村部修建了8套特困户安置房。农网升级改造完成,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有线电视设备入户,每个自然村落都安装了无线广播,实现了电视广播全覆盖,村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村干部邓隆照兴奋地说:“城里有的篮球场、休闲广场、健身设施、路灯、移动垃圾桶,我们高山岭上也有了,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感受到了帮扶工作带来的实惠。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变了桐木村的落后面貌,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里发展的整体环境,促进了桐木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三年的帮扶,88户336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低于2%,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实现了贫困村退出,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

工作队员的亲民作风、务实精神和帮扶成效,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赞扬,也得到上级的肯定,驻村工作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2018年4月,我被安排到武冈市江姐村开展帮扶工作。我会尽力发挥老队员的优势,心系村民,关爱贫困人口,尽职尽责,高质量完成驻村的脱贫攻坚任务。

作者系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原驻武冈市桐木村帮扶工作队员,现驻武冈市江姐村帮扶工作队员 唐永君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