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冈市文坪镇黄泥坳村,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穿越村庄,特色墙绘点缀其间,温馨整洁的住宅,青砖瓦黛,花草飘香,宛如一幅风光旖旎、生机盎然的生态田园画卷。而这一切都和近年来,村里以党建为引领,自治增活力、德治扬正气、智治破难题,积极探索社会基层治理新模式,充分激发群众主体作用,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人人参与村内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密不可分。
“过去,村里开会人都难得聚到一块,即使在一起也不融洽。”黄泥坳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叶说:“村里决定先抓好党建工作,发挥支部和党员引领作用,凝聚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开展。”走村串户听民声、解民忧,推进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议制度。同时,注重党风促民风,党员带群众。村事村务有了带头人,激发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要我建”到“我要建”的你追我赶竞争氛围,促使越来越多的乡贤爱家乡、建家乡、回家乡,自发参与到黄泥坳村美丽乡村建设,为家乡发展献策发力。
黄泥坳村村民霍林华,94年因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离开家乡,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河北等地发展,专业从事规划设计20余年。2021年9月30日,霍林华接到村支书李海叶电话,黄泥坳村下宅院片区要规划建设“幸福美丽院落”,希望自己能回家乡帮忙设计规划。霍林华二话不说,立马买了10月1日的票回村。
素材提取、构思、整体规划、线条定型、颜料调配、整体规划、栏杆造型、现场指导……回村后的霍林华就马不停蹄地工作起来。在村部和村民们20余天的共同努力下,黄泥坳村墙绘建设全部完成,一墙一景、一绘一文化,一面面“美丽乡村墙绘”成为黄泥坳村的靓丽风景线,让昔日的乡村旧貌,变成一处处代表乡村文明新形象的宣传阵地。村里的仿古艺术栏杆、宅前小花园、生态鱼塘、民宿、文化广场、红色教育馆......无不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原来只想着回来看一看再做考虑,但这两年来村里的改变,村民齐心协力的付出,让我情绪高涨起来,干劲十足,就留了下来建设家乡,好好为家乡梳妆打扮。”在内涵丰富的墙绘赢得村民和群众的一致肯定好评后,而原本只打算规划建设完黄泥坳村就回河北的霍林华,在家乡也是一留再留,又陆续在武冈其他乡镇、村做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2020年,4组院落需进行农网改造。按照原规划,线路要经过村民霍德忠家,需要拆除他家三层楼的房屋。为了不拆房,电网工作人员与村里决定改变线路方向,但需要在村民霍德顺家门前安装电杆。最初,霍德顺坚决不同意。针对这一情况,该院落邻里互助站立即组织院落户主召开会议,并与霍德顺反复交流沟通,最终取得他的支持,电网改造顺利进行。
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黄泥坳村建立起“五会三队一站”,即:村民自治理事会、最美乡贤参事会、红白理事会、和事佬协会、禁毒禁赌协会,妇女义工队、乡村建设施工队、文娱活动队,邻里互助站。将村里能人、贤人、巧匠组织起来,用“身边的人”管“身边的事”,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无论是邻里矛盾调解,还是环境卫生整治、治安维护,村里大小事情,都是我们的工作内容。”70岁的邻里互助站工作人员霍松增说,现在村里到处都很干净、好看,大家相处也很和谐,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近三年来,黄泥坳村的各类自治组织主动调解村民矛盾纠纷40余起,基本实现小矛盾不出院落,大矛盾不出村。
村整洁、户干净、人和气,全村群众齐参与。从消极变积极“村民治村”, 从被动到主动“村事共商”, 从无为到有为“民事民治”,黄泥坳村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中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民自治”适合自身发展的治理新路子,打造了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特色亮点定位,奏响了美丽乡村建设交响曲。
“通过群众自治,我们村在文明乡风、群防群治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效。接下来,将继续巩固扩大乡村综合治理成果,加快产业发展,推动群众自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李海叶信心满满。
(邵阳新闻网站记者 周超 通讯员 周妮娜 曾小辉 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