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列回访

总书记刚刚来过这里|保障大国粮食安全,更加坚定种粮也能致富的信念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 2024-03-22 15:35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调研。(新华社)

港中坪村正在积极组织开展育秧工作。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黄刚 鼎城报道

乡间原野,风吹花黄。

春分时节,正值湖湘大地撒种备耕之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近水稻田边,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一举一动无不流露出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的深沉关切。

连日来,记者在港中坪村回访了多名现场亲历者,在回忆暖心点滴、回味殷切关怀之时,更是激发起了所有人接续奋斗、努力生活的热情和干劲,大家纷纷表示,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安全的殷殷嘱托,更加坚定了种粮也能致富的信念。

“总书记夸我们是三位精干”

图为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

“总书记十分关心我们社区的工作,对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服务为本的做法表示肯定,还夸赞我们三位是精干呢。”在常德市鼎城区港中坪村社区服务中心,村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代丽平一边忙着处理村级事务,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因为我们村委会就我们三位,外加一位信息联络员。”

在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字样格外醒目。村情村务在这里进行了展示,这里既是村民的连心桥,也是办理多种事务的服务站。

“总书记走进来的时候,我正在服务中心前台工作。那一刻,我和同事们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总书记的到来。”村里另外一位村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刘桂英回忆起这一幕仍旧难掩激动之情。

“总书记询问我们村委会多少人,我们说三个人。”

“总书记说,你们三个人把这个村子治理得这么好,那你们三个是精干呢。”

总书记在港中坪村发表讲话。

“总书记还问了我住在哪里,平常上班工作的情况。”刘桂英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工作者的关爱,让她印象非常深刻。

代丽平跟记者算起了村里的“账”,港中坪村下辖两个村民小组,共计204户803人。“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工作流程一样不能少。”用代丽平的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基层减负之后,我们这些在村里办事的人员感受相当明显,很多材料不需要整理了,卸下了一些担子,也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倾听我们村民的诉求,帮助他们解决些实际问题。”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告诉记者。

“不能误了农时,出钱出人也要抢时间”

午饭时间,村委委员代丽平在田间地头叮嘱大家要加快工期,争取今天完成。

“不好意思,我要去田里育苗的地方看看。”刚忙完手头的工作,代丽平打算抽空去田间看一看。

“这几天刚好是春分时节,是播种的时节,加上天气预报说接下来天气不好,我们必须要在今天完成800亩稻田的育秧工作。”

说着,记者跟着代丽平前往了育秧基地。

微信图片_20240322120954.jpg

育秧现场。

常德市位于洞庭湖区,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当地粮食生产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有“洞庭粮仓”之称。

“总书记心里一直关心着粮食安全生产。”一路上,代丽平回忆起了总书记在田边上的讲话,代丽平对此深有感触。振奋之余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正值春耕备耕关键农时,农民已经忙碌起来。

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里,90后“新农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帅宇正带着社员们一起在田间进行育秧和翻耕。

“总书记详细询问了合作社及粮食生产的情况,话语温暖又亲切。”陈帅宇告诉记者,“我向总书记汇报,如今国家政策好,村民们种田种粮的积极性都很高。合作社去年种粮面积达2860亩,双季稻亩产最高达到了1200多公斤。好政策,好收成,大家越干越有劲!”

育秧现场。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灌排体系,大力应用新技术、高科技、好品种,对粮食生产的全流程都非常熟悉了。”今年39岁的代丽平说起农业生产工作来,头头是道。“现在是最佳下种时间,不能误了农时,我们今天就要把几百亩的稻谷种子撒下去,盖上薄膜。”

“今天能完成吗?”

“没办法,农时不等人,我们今天请了村里40多人前来播种,都是一些有经验的人,还有些没经验的也喊来了,估计今天还是要加班才能完成。”代丽平告诉记者,请村里人过来,每人一天是150元,加班费另算。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这次考察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代丽平说道。

“我们干得有劲,种田不比打工差”

看着腊肉,总书记点赞戴宏家里生活条件好。

种粮大户戴宏,怎么也没想到,总书记会到自己家里来。

“见到总书记那一刻,我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将总书记迎进了门。”今年36岁的戴宏回忆起这一幕,脸上仍是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他一进门就同我们亲切打招呼,笑容非常亲切,就像家人一样。”

“总书记走进我们家,关心农机使用和农资准备情况,我向他一一汇报:插秧机一天可作业三四十亩地;无人机植保作业,一人一天可以管200亩地。”戴宏高兴地说,农机设备更新,机器越来越好用,农活越来越好干。

戴宏说,回家前,他和母亲、妹妹常年在外打工,家里人一年也难得见到一次。2014年底回家,戴宏决定就在家里跟着父亲干“农活”。

“以前我在工厂,一个月也做到了3000多元,还当上了轮机长,但是家人隔得太远,索性就回来了。”戴宏告诉记者。

回来后,戴宏和妻子谋划着,要改变思路,提高生产力。于是,2015年购置第一台旋耕机,不过短短数年,2020年,戴宏已添置了全套农业耕作机械。

微信图片_20240322121628.jpg

今年,戴宏还打算购置一台抛秧机,让科技助力春耕生产。

现在,戴宏凭借掌握各类农机操作和维护技能,让自家农业生产效率向前又迈了一大步。“所有的农机设备我都可以使用,而且效率还非常高,过去,一家人最多种50亩地,如今,家里的家庭农场种植规模扩大到了480亩。”戴宏告诉记者。

“去年综合收入达60余万元,远比打工强,我们干得有劲!”戴宏说,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家里人员分工合理,父亲协助自己搞好农活,母亲负责家务,妻子负责带娃,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村部前坪,大家现场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十分兴奋。”戴宏告诉记者,“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自己的实干,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