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近10亿元,涉茶企业达15家,‘崀峰’牌野生红茶连续斩获省级金奖……” 一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新宁县人大常委会以监督之力护航茶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县委“产业富民”战略,聚焦茶产业这一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以专题调研为抓手,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 “一片叶子” 成为富民强县的 “黄金产业”。
精准调研,找准产业发展 “症结”
“茶园分散、规模化不足,抛荒面积达3.8万亩;深加工率仅 30%,品牌影响力有限……”2023年,县人大常委会将茶产业发展列为重点调研课题,组建专班深入舜皇山、万峰山等产区,走访15家涉茶企业、20余个专业合作社,与茶农、企业家、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摸清产业“家底”。
调研组既看成绩,更查短板:野茶资源虽达11万亩,但利用率低、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省级龙头企业仅1家,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仅3家,产业链条薄弱;品牌整合不足,缺乏国家级地理标志认证……经过三个月实地调研,形成《关于新宁县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直指产业基础、品牌建设、要素保障等四大类12项问题,为政府施策提供“精准坐标”。
新宁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茶产业发展。
靶向发力,推动问题整改“落地”
“要组建茶叶产业协会,推进舜帝茶业精深加工项目,将茶叶加工示范基地纳入‘十五五’规划……”今年6月30日,新宁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政府茶产业发展报告展开热议,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同步提交初审意见,从“长、准、特”三字诀入手,提出成立产业领导小组、精准谋划发展蓝图、强化资金保障、整合品牌资源等具体建议。
舜帝茶业精深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入使用。
这份凝聚调研心血的“意见清单”,成为政府整改的“任务清单”:县政府迅速落实,将茶叶列为特色农业产业,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35)》;成立县茶叶产业协会,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大型产业联合体;引进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工作站,建成茶文旅科创产业园,以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针对调研发现的“野茶资源利用难、成本高”问题,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推动政府出台野生茶资源保护办法,规划10万亩野生茶资源调查与保护开发项目,在舜皇山打造标准化采摘基地,既遏制了砍树毁林等破坏行为,又提升了野茶利用率。
持续跟进,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要加快‘新宁野茶’地理标志申报,推动综合产值向50 亿元迈进!”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初审意见,向政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继专题调研后,人大监督的再深化、再发力。
如今,在人大监督推动下,新宁茶产业正破茧成蝶:舜皇山野茶产业园进驻湘商产业园,5000平方米高标准加工厂投产;崀峰茶业引入智能生产线,鲜叶加工能力提升至8000斤;“新宁野茶”区域公共品牌加快整合,11个自主品牌逐步打响市场。
“产业发展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县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三茶统筹”发展,围绕茶园规模化建设、品牌国际化推广、茶文旅深度融合等重点,通过专题询问、跟踪督办等方式,推动政府落实茶产业发展基金、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茶文旅示范带,让“野茶之乡”的茶香飘得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新宁县茶旅融合发展缩影。
从田间地头的调研走访,到常委会上的审议建言,新宁县人大常委会以精准监督、有效支持,让茶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 “绿色引擎”,书写了人大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的崭新篇章。
(作者 李日康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