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聚焦

初心如磐 新征程上“犇”腾不息 ——邵阳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之三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何杰锋 2021-03-02 15:27

邵阳新闻网3月2日讯(记者 何杰锋)春节期间,在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右岸工程现场,一名叫陈远洋的青年技术工人和2500余名建设者奋战在建设一线,为确保关键线路顺利推进贡献力量。他来自洞口县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这是一个深山瑶族聚居村,中国水电八局驻村工作队持续开展脱贫攻坚青年技能培训,发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技能培训。陈远洋这些曾经住在深山的瑶族青年,也实现了向技术工人的精彩蝶变。

“一年之计在于春,走访、防疫、商议今年工作,各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2月17日,正月初六,在邵阳县九公桥镇长排村,市政协驻村工作队队长肖体团就和队员们忙着新的工作。跟长排村一样,全市1000多个脱贫村里,驻村帮扶工作队也全部到岗履职。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深入脱贫户和村民家中;他们召开会议,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犇”腾不息的忙碌。

深山瑶族青年身份的转变,扶贫干部“犇”腾不息的忙碌,见证着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邵阳市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理念、情怀与担当,书写着“人民至上”的精彩答卷。

航拍中洲村

端稳“饭碗”,筑牢幸福生活底线

节后,隆回县三阁司镇中洲村湖南和亚中洲分厂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工作台前,刘小玲和上百名同事熟练地在各自岗位上干着手中的活,忙碌而有序。曾经的农户变身技术工人,熟练地在各自岗位上干着手中的活,忙碌而有序。刘小玲感慨道:“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位于赧水河畔的中洲村,是个三面环水的冲积沙洲,过去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当地老百姓有着“赧水到中洲,庄稼靠天收”的无奈,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以前,村里人为了生活,纷纷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如今,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成了村民的就业首选。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多年来,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着力推进劳务输转、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扶贫车间建设、打造就业扶贫基地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为推进扶贫车间建设,邵阳市通过园区引领、商会参与、帮扶单位协同、地企共建等方式,凝聚多方力量,推动以鞋类、服装、电子、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扶贫车间建设,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建设邵阳特色扶贫车间。邵东市充分发挥打火机、皮具箱包、五金工具等传统工业优势,把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助推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武冈市着力“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尤其注重发挥商会作用,依托商会建立广泛的人文关系网络。商会利用自身的天然优势,牵线搭桥,整合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需求大、出现就业难的现象,邵阳市鼓励企业把车间建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拉长就业链条,发挥扶贫车间就近吸纳就业特点,帮助无法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就业,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需求。

图为邵阳县易地扶贫搬迁梅溪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工人正在制作小灯笼

目前,邵阳市新建厂房式、车间式、居家式“扶贫车间”970家,开发就业岗位5万余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万余人,扶贫车间就业人员月均工资达到2000余元。全市共开发护林员、安全员、保洁员等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聘用脱贫人员达到2.07万人。全市成功创建省级就业扶贫“爱心单位”8家,创建“扶贫基地”73个,稳定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就业路上掉队。当前,邵阳有农村劳动力380多万人,其中来自脱贫户的劳动力40多万名。近年来,随着九兴鞋业、阳光发品等一批项目在邵落地,当地用工需求迅速增长,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尤其是缺普工。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技能差,导致外出务工难,就业增收无门路。为此,我市以村级原有的信息员为主体,建立起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探索出一条盘活现有资源的突围之路。

2017年9月,邵阳市在绥宁县开始启动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工程,探索出“政府+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的就业扶贫新模式,搭建起贫困劳动力、企业、人社部门之间劳务协助脱贫攻坚新桥梁。全市已建立一支3000多人的就业“红娘”队伍,基本上实现村村都有劳务经纪人,经劳务经纪人推荐或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2万人,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户就能找工作,就业“红娘”成为企业和劳动者的粘合剂,探索出了破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的“邵阳方案”。

与此同时,邵阳市全面落实就业扶贫政策,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着力从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帮扶等方面入手,打出就业扶贫“组合拳”,努力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总量,突出抓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带动就业优势,努力抓实完成就业扶贫各项硬性指标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各类培训60万余人次。

累计发放转移就业交通补助、就业创业补贴等就业扶贫扶持资金2.25亿元。同时,全市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专家前来讲课,发动基层农技员“传、帮、带”,每年培训脱贫农民6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00多万份,为贫困群众脱贫送上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熊劲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不辱使命,脱贫攻坚战场建功业

战鼓声声,催人奋进。

2月18日,正月初七,南航湖南分公司驻新宁县安山乡大塘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大塘村第一书记熊劲松,忙着为村扶贫工厂申请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认证通过后,扶贫工厂可以将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糍粑、烧麦等速冻产品,这样产值会翻番,村民受益会更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的熊劲松说。

春节假期,熊劲松并没有静心休息,如何巩固大塘村的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他和整个帮扶工作队在春节假期忙碌不停,“和父母家人也只能简单团聚一下。”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宝贵的扶贫资源是干部。他们使命在肩,战天斗地,倾情奉献,奋斗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助推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邵阳市驻村帮扶力量不断增强,全市派出3062支驻村帮扶工作队,9175名驻村工作队员,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亲帮亲、邻帮邻、鱼水情,党员干部结对贫困户,打好“阵地战”。全市出动8.5多万名党员干部结穷亲,所有贫困群众都有结对帮扶责任人,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一户一策”全覆盖。

从助推村民收入增长到基础设施改善,从组织建设到党务管理,全市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紧盯薄弱环节,打出了一套套组合拳。他们留下的是踏实的足迹,赢得的是民心和口碑。

“如果没有工作队的贴心帮扶,我可能至今仍是两手空空。”邵阳县蔡桥乡南林村脱贫户肖青繁说。因为身体原因,加之抚养下一代的负担重,家里债台高筑。2019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养了50多只羊,收入5万多元。尝到甜头后的肖青繁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2020年她一鼓作气,又养了60多只羊、5头牛,还喂了鸡、鸭,去年全家仅种养的收入就达到10万元以上。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邵阳市坚持“选优、配强、严管、激活、减负”的原则,把擅长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干部选派到贫困村去,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民心所盼,初心所向。近年来,在邵阳市脱贫攻坚主战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杨淑亭等2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35人评选为“全省最美扶贫人物”,35人评选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5个村集体评选为“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121人评选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68人评选为“全市最美扶贫人物”。在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全市14人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7个单位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脱贫攻坚期间,还有21位同志在脱贫攻坚一线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在这个春天,在这个值得铭记的时代,830万邵阳人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乘势而上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邵阳新篇章。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