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江评论

《在路上》:邵阳新闻网暖心聚力的最美和声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王龙琪 2020-12-10 10:59

面对扶贫攻坚,每个媒体都在想能做点什么,邵阳新闻网也不例外。今年5月至11月,推出的大型系列视频报道《在路上——邵阳决胜2020年产业扶贫》,以10期节目,每期时长5分钟,聚焦邵阳各县市区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和高质量脱贫成效,推介奋战在产业扶贫第一线的驻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反映贫困山村的巨大变化,为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鼓劲加油。

该组系列报道在邵阳新闻网、邵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和邵阳发布APP陆续推出长视频,在邵阳新闻抖音号推出精剪的农产品促销短视频,受到了市、县、乡、村干部和群众的普遍赞誉,并被新华社新闻客户端、人民网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新湖南、华声在线、今日头条、网易等互联网平台广泛转载、推介,使邵阳扶贫攻坚的精彩故事声名远播。

选材求精。这组报道从我市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村,把10个村及其发展的扶贫产业作为报道对象,其中有油茶、红提、中药材、百香果、脐橙等种植业,有麻鸭、牛羊等养殖业,有竹炭加工、箱包加工等加工业,还有让山货出山的农产品电商等。在选材时特别注意其典型性和代表性。如在隆回杨桥村采访时,记者听说这个村子里的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入还不低,便立即找到了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以此作为创作选材的切入点。通过拍摄这些基层草根人物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状态,记录他们的心态和故事,以此来说明“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把扶贫车间建在村上、落在贫困户家门口,帮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的成效。

视角求新。这组系列报道,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村里的变化,介绍扶贫产业的发展经过和取得的成效,通过开篇提炼的闪光点,来吸引网友眼球。如在报道武冈德江村时,记者捕捉到扶贫队长喜欢给年轻人牵姻缘这个新闻点,于是把拍摄一段其走访贫困户的场景放在报道开头,作为切入点,带上现场同期声,报道由此巧妙地展开后,接着通过记者现场解说找出热心人牵姻缘线和当产业红娘的关联,引出了一个由村民脱单到村里脱贫的故事。独特的视角,大大增加了报道的黏性。

镜头求美。报道组以航拍、延时摄影等技术手段提升画面美感,以多机位拍摄丰富画面信息量。气势恢弘的航拍展现村庄的总体面貌,极具视觉冲击力。延时摄像中,油茶、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中,折叠时间,感受变迁,起到了用画面说话,一画胜百言的效果。

文字求味。标题制作颇具匠心,针对贫困村的产业特色精心提炼,朴实无华,而又寓意深刻,10期节目又能保持相近的表述,形成了一种统一的风格。比如:《城步龙塘村:“果”然脱贫,真香!》《邵东市野鸡坪村:治穷用良“药”》《新宁县清江村:“脐”脱贫“橙”大业》,这些标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将脱贫攻坚的成效和特色产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生动形象,又新颖别致。如治穷用良“药”,不仅仅指的是种植的中药材,还把野鸡坪精神也比喻成良药,体现出编导独到的采访感悟。

现场求声。报道中有现场同期声,有村民旁白,有记者现场解说,也有精心挑选的配乐。在报道邵东野鸡坪村时,通过从记者在陈列馆的现场解说切入,再加上设置场景的现场采访,层层递进,引出下文,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而在报道隆回杨桥村时,节目一开始就从一组人物的旁白开始,首先体现脱贫成效,再通过记者现场解说发出疑问,紧接着开厂老板、扶贫队分别从自己角度讲述原因和措施,以这种倒叙的方式引发受众的兴趣。

报道求活。每篇报道以新闻人物的讲述为框架,穿插扶贫工作现场,以音乐加画面加字幕介绍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和扶贫产业发展成果,用事实说话,多媒体表达,节目整体架构张弛有度,信息量丰富。比如在绥宁东山村的时候,都说东山的红提甜,到底有多甜呢?于是,编导在节目中设置了记者现场试吃和现场测试甜度的环节,鲜活的场景让受众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也增加节目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作风求强。笔者在报道中不难看出,为了采制《在路上》系列报道,报道组深入精准扶贫第一线,战高温、斗酷暑,日夜兼程,废寝忘食。无论是城步龙塘村晚上召开的村民院落会,还是武冈市德江村晚上热闹的广场舞,或是绥宁东山村扶贫干部夜色中登门走访,从这些晚上跟拍纪录的鲜活现场,看到了摄制组不舍昼夜、坚韧顽强的工作作风。这个过程,真的是“沾满泥土、冒着热气”,是邵阳新闻网践行“四力”为我市脱贫攻坚战奉献的一曲精美和声。(阅评员 王龙琪)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