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起义简介
湘南起义是朱德和陈毅同志在南昌起义之后率领部分起义军进抵湘南,同湘南特委共同组织发动起来的一次成功的起义。1927年11月,朱德在汝城主持召开了策划湘南起义的会议,史称“汝城会议”。1928年1月,朱德、陈毅带领起义军进入宜章,发动了著名的“年关暴动”,拉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1928年2月,朱德、陈毅率部进军郴县,成立了湘南起义总指挥部。
从1928年元月到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共1万余人,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历时3个多月。在这3个多月内,以武装暴动建立了宜章、郴县、耒阳、永兴、资兴、桂阳、桂东、安仁等8个县的苏维埃政权;组成了4个农军师和3个独立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革命风暴遍及20余县,约有100万人以上参加了起义。在我党所发动的一系列农村武装起义,规模如此之大,参加人数如此之多,坚持时间如此之长,实属罕见。起义震惊了蒋介石和湘粤军阀,他们联合起来把屠刀对准湘南的革命力量。1928年4月,由于强大的敌人对湘南进行南北夹击,朱德、陈毅果断地率领湘南起义部队1万余人向湘赣边界实施战略转移,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武装力量。正如萧克将军所言: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的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
湘南起义从战略思想和路线而言,它开创了把武装斗争与苏维埃运动相结合,与土地革命运动相结合,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在建党、建军、建政、土地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为我党和毛泽东同志科学总结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一军规”简介
“第一军规”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密切军民关系,增强官兵团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价值。
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桂东沙田墟老虎冲三十六石坵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后红军移师赣南、闽西后,又增加了两项: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逐步形成和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以训令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
“第一军规”颁布地旧址位于湖南桂东沙田墟,纪念旧址包括颁布旧址、第一军规广场、万寿宫(含戏台)、同益店、工农革命军活动旧址,197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2010年被省政府列为“湖南省全省国际教育基地”,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2年被省纪委列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15年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列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于今天我国、我党、我军全面从严治党仍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汝城县沙洲红色旅游景区简介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汝城县沙洲红色旅游景区位于郴州市汝城县境内,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总面积3.2平方公里。这里因“半条被子”故事,温暖神州大地;因总书记关注,享誉四海八方;因特色水果,名冠三湘四水。自2017年建成以来,共接待各地游客180多万人次。
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厦蓉高速、省道324线贯穿全境,距汝城县城37公里,郴州50公里、赣州155公里、韶关145公里。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在汝城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到达文明宿营休整7天。在这里毛泽东、朱德联名签署发布了《出路在哪里?》的文告,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卫生部,中央红军卫戍司令部、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等旧址。发生在徐解秀旧居内的“半条被子”故事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景区还建有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桥、惜别亭、田园综合体、磐石公园、滁水河风光带等旅游景点。
这里是“中国水果之乡”,盛产奈李、水晶梨、葡萄、百香果、杨梅、枇杷、柚子、桃子等20多种水果,其中黄金奈李以颜色金黄,品质优异远近闻名。??????
这里相继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第一批湖南省委组织部备案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景区已开设1-5天的红色培训课程,是各地党员干部群众接受初心使命教育和文化休闲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
中国女排腾飞之地
“文革”结束后,中国女排发愤图强,要抢回被耽误的时光。郴州市体委得知后,在全市人民大力支持下兴建训练基地、上京请将;女排通过考察决定南下练兵。她们离开繁华热闹,选择南岭山城,封闭在北湖畔简陋竹棚馆艰苦创业,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姑娘们弹跳摔滚在粗糙的木板场地,球衣搓烂,套上布背心;指骨打裂,捆上硬纸壳;脚崴了练手臂,身着沙背心沙绑腿增强体能。基地人为她们魔鬼式训练至极限呕吐、流鼻血而落泪,她们却说“要想取得超人的战绩和超人的成果,就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和超人的劳动。”这种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作风和境界,被郴人形象地称作 “竹棚精神”。
1979至1981连续三年,巾帼创立在全面基础上快速多变的中国式打法,凝聚团结拼搏、百折不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民族神采,由竹棚腾飞,奋勇夺取我国首个大球亚洲冠军、世界冠军。以后尽管条件改善了,女排多次集训郴州仍刻苦磨砺,捧得三连冠、五连冠;新世纪的新军重夺世界、奥运冠军,郎平率年青一代再登巅峰创奇迹;代表了改革开放崛起的中华民族风貌,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高度契合。外电曾将郴州誉为中国女排的“秘密核基地”,而“娘家”郴州人民宵衣旰食竭诚支持巾帼的动人故事,也融为女排拼搏精神符号的一部分;中国排协名誉主席宋任穷因之题词郴州基地为“排球之家”,湖南省政府命名郴州基地为“排球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