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要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或佩戴于臂,或制成香袋,把茱萸放置其中,还有的插在头上。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还能消积食,治寒热,抵御初秋之寒,被人们称作“避邪翁”。
重阳节前后,菊花盛开,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比如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为节日里一项重要内容。正如晋朝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提到在重阳节看到“秋菊盈园”便“寄怀于言”。除了赏菊,在重阳节时人们还会饮菊花酒,菊花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火之功效,被誉为“延寿客”。古时的菊花酒,讲究头年重阳节时酿制,等到来年重阳节再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