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走长征路

“一张借条”背后的鱼水情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朱煦东 2019-07-20 17:55



6月的南山牧场,目力所及皆是茫无边涯的高山草原。奶牛闲适地在青青草原上散步,与阳光清风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时光回到85年前,这里还是一派紧张战斗的局面。

1934年秋,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红六军团作为探路先遣队,转战粤桂,从广西资源县进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翻越八十里大南山时,王震将军被眼前的高山草原所吸引,说到:“多好的草山啊,待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在这里办一个大牧场。”

红军途经南山期间,对当地居民展开了广泛宣传,宣讲“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红军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其严明的军队纪律让当地百姓深深感动。据南山牧场原党委书记石崇斌回忆,“南山的百姓自发为红军带路、报信、挑担,热心支持红军过境。”



资料图:红九军团警卫连留给张明勇的借条。

在当时翻越南山的红军队伍中,警卫连一百多名战士在当地居民张明勇家里住了一晚,并向张明勇借了两百斤玉米、两只山羊来作为食物。军队临行之际,大家把身上所带的钱全部拿出来交给张明勇,但仍不能付足。于是警卫连指导员李湘南写下了一张借条,“我们经过南山,已身无半文,借了张明勇大伯的山羊二只、玉米二百斤,待革命胜利后,请当地政府照数归还。”署名是:“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警卫连指导员李湘南”,日期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

这张借条随后成为张明勇的独家“记忆”。1956年初,石崇斌来到南山牧场工作时,张明勇仍然没有拿上借条去兑现,石崇斌被军民间的情感打动了,“我还将借条照抄了一份,保留下来了。”同年10月,因为张明勇居住的茅草屋起火,借条原件被烧毁,红军战士们也已离开南山22年。但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流传下来,逐渐广为人知。


weixin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