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乡巨变

产业花开富万家——邵阳县产业扶贫掠影

来源: 作者: 2019-12-09 17:37



万亩优质稻基地。



金江湖景区夜景一角。



千亩烟叶基地。



沉甸甸的茶果,满满的喜悦。



下花桥镇又兴村木耳基地。(图片均由邵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一片片油茶林青翠欲滴,一畦畦大棚蔬菜长势喜人,一个个标准农田整齐排列……隆冬时节,放眼邵阳县2001平方公里大地,产业发展的热潮如火如荼,古老村寨生机勃勃。

近年来,邵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产业发展已真正成为贫困群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如今,“产业之花”已经开遍这片湘中宝地,产业扶贫逐渐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领跑脱贫加速度。

授人以渔:山村飞出金凤凰

在邵阳县,一个村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产业就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条致富路。

“一棵茶树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百亩油茶万斤油,讨了媳妇又盖楼。”邵阳县十里八乡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是当地通过发展油茶产业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脱贫过上了好日子。”一谈起自家的油茶园,周业多一脸的喜悦。

周业多家住蔡桥镇乐山村,家里一共5口人。脱贫以前,家里入不敷出,年年欠债。3个儿子要读书,自己和妻子收入又不稳定,每年微薄的收入,都花在送孩子读书上了,过年还要借钱才能准备点年货。

2014年,村里来了种植油茶大户,周业多把自家5亩多地也种上了政府免费提供的油茶苗,入股到村里油茶大户的合作社。

刚开始,每亩地每年可以分到500元,2019年平均每亩地涨到了800元,一年仅土地入股就能分到近5000元。

每年10月到11月,油茶产籽期,周业多就帮忙在地里割草、摘茶果,收入1万多。再加上平时在家里养牛,每年的收入也有近2万元。平时有空还能打点零工,现在周业多每年收入有近7万元,并盖起了两层楼的新房子。

“过去,我们逢年过节都会给贫困户发慰问费,但扶贫效果不明显,反而‘等靠要’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于是我们慢慢总结经验,发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邵阳县扶贫工作人员介绍。

邵阳县享有“中国茶油之都”的美称,邵阳茶油被列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此基础之上,邵阳县取产业之长补贫困之短,将茶油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

建设“中国油茶产业第一县”,邵阳县谋定而动。2014年,全县开始大力实行油茶产业种植,发展产业脱贫。退伍军人周根生是邵阳县的油茶种植大户,也是邵阳县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我承包了1.3万多亩油茶田,带动了640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说起自己的油茶事业,周根生很自豪。

从2009年到现在,周根生的油茶专业合作社已经遍布全县11个乡镇,36个村,目前有160多户农户入股。农户的土地按亩给钱,油茶收成五五分账,还聘请了农户来帮忙,贫困户们都愿意跟着他干。

目前,邵阳县参与油茶种植企业33家、专业合作社112家、个体大户379户,完成油茶造林25.4万亩,油茶低改15.3万亩。

茶油产业已成为邵阳县脱贫攻坚的第一产业,像周业多这样通过种油茶脱贫的有2.5万人,占该县累计脱贫人口的15.7%。

近年来,邵阳县着力打造油茶、优质稻、生猪、烤烟四大支柱产业,还带动了蔬菜、土鸡、铜鹅、红薯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累计投入3.43亿元,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365个扶贫主体参与、覆盖399个行政村(社区)的农村产业扶贫,累计帮扶贫困人口190748人次。

县内360个村建立了油茶基地,油茶林总面积达70.6万亩,年产茶油2.02万吨,年产值24.2亿元。70个村成为粮食生产重点村,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82.23万亩,带动贫困户8521户17259人,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162个村有水果蔬菜基地,带动贫困户2315户6972人,实现了人均增收1320元。159个村养殖土鸡产业,带动贫困户10407户35026人,实现人均增收1180元以上。

金称镇19个村发展葛根产业,带动贫困户1222户4955人,黄亭市镇、五峰铺镇16个村养殖铜鹅产业带动贫困户990户4073人,人均增收1250元。

截至目前,邵阳县村村有了扶贫产业,贫困户“户户”得到产业帮扶。


weixin
1234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官方新浪微博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